专家解析浙江高考作文
饱读经典,方能旁征博引
本报杭州6月7日讯
记者 曾福泉
在很多人看来,今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题不仅继承了前两年“文艺范儿”十足的特点,还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与去年那两个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意象“门”和“路”不同,今年考生们站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入口处,“文”与“人”的追问直抵内心。
今年的作文材料大致为: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勤于阅读、积淀较深的考生在写作本文时将游刃有余——这是记者采访多位专家得出的观点。《收获》杂志副编审、作家叶开认为,这道作文题再度显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阅读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杭州外国语学校语文老师倪江说,要写好这篇文章,考生需要调动的知识积累不仅是那些经典的文本,还包括作者的生平经历,这非得需要平时的大量阅读不可。
专家并不讳言今年的作文题颇具区分度:对一部分考生来说,对付这篇作文会是个不小的挑战。“在当前的中学语文课堂上,文学史上著名作家的生平,虽然有所涉及,但不构成主要内容。”倪江认为,如果考生缺乏课外积累,也许可以尝试将自身作文、做人的经历写入文中,但这显然不及那些在饱读经典作品和人物传记的基础上写就的旁征博引的文章。专家表示,高考作文题应当能够临场激发考生的思维,让纯粹为了应试而发明的套路难以奏效,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让大家“有话可说”。这道颇为“语文化”的题目,有利于那些阅读丰富、思考方式多元、思辨能力强的学生脱颖而出。
今年的浙江作文题散发出鲜明的向古典文化靠拢的色彩,是引发专家普遍关注的另一个特色。“把一个中国文化史上反复被讨论的问题摆在考生面前,体现了一种文化的延续性。”叶开说,对许多考生而言,元好问可能是个陌生的文学家,而他这首诗所讨论的,实际上是一个能够囊括文学史上熠熠群星的命题,考生将要思考许多著名的文化人在从事创作时都曾面对的问题。
今年省外的高考作文题也引发人们热烈讨论和关注。安徽卷从一个自然科学现象出发,讨论斑斓的色彩及其真正的来源;全国二卷要考生在科学家、工人和艺术家中选出心目中那个“最具风采的人”……专家看来,这些材料作文为考生提供了更加宽广的思维空间。此外,江苏卷探求“智慧”的模样,上海卷讨论“和谐的自我”,福建卷聚焦于“路”,和去年我省作文有异曲同工之处;广东卷抓住人类科技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一全球性的重要话题,获得不少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