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美丽乡村·延伸阅读

临安将家风、家训融入文化礼堂建设

文化礼堂,凝聚乡土精气神

  芒种时节,江南地烟雨迷蒙。位于临安市板桥镇上田村文化礼堂入口处右侧的“家风廊”上,去年评选出的全村10户“十佳好家风家庭”以及13户提名家庭的合照与家训,在和风细雨中依旧清晰。各个家庭的发展沿革与治家理念,便在这或长或短的字字句句中慢慢展现开来。

  作为吴越国创建者钱镠的故乡,临安,这座位于浙江西北部天目山地区的小城,与“家训”二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今的天目大地之上,《钱氏家训》已然打破地域与宗族的局限,走入寻常百姓家,立家训、正家风的氛围愈发浓厚。

  2014年3月以来,临安市又通过大力实施“文化礼堂育家风”活动,把家风、家训融入文化礼堂的建设之中,既丰富了文化礼堂的精神内涵,也使好的家风、家训得以更广泛的传承。

  家训带动家风,家风推动村风,村风促进民风。一条条绵延上千年的古老训词,与一座座新时代里的文化礼堂相互激荡与交融,共同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凝聚起乡土的精气神。

好家训入室入心

  “勤俭为本性,忠厚能传家。”“人生要有目标和勇气,每项事业只有努力拼搏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做人要学会诚信,宽容谦让。”“浮财不取,信结朋友,惠及乡邻,敬老爱幼”……

  “上世纪初,我的太公,也就是我爷爷的父亲,经常要背着上百斤重的毛竹,从临安走到余杭去卖。”提及先祖,“十佳好家风家庭”得主之一、今年78岁的上田村村民钱惠民眯起双眼,沉下声调,把思绪拉回到那个兵荒马乱的艰苦岁月。

  那时候,上田村人多以种植及销售竹产品为生,而双腿则是贫苦人家唯一可用的交通工具。男人们从村庄出发,背着货品一路向东行至余杭地区,通过京杭大运河将其贩运出去后,再将各种生活用品从余杭挑回临安。

  钱惠民说,他幼年时常听父亲提起这段往事。他的太公,由于患有严重的风湿病,一来一回更为吃力,往往要在临安与余杭交界处、一个叫做牛肩岭的地方歇息一晚后,再拄着拐杖回到村子,全靠顽强的毅力与吃苦耐劳的精神养活着他们一大家人。“创业为艰,勤俭持家,子孙虽愚,文化必求”16字,正是他结合家族历史与自身感悟后立下的家训,用以教导子孙后代不惧风雨,勿忘来时之路。

  搜集和整理各家家训,用好家训带动好家风,这是“文化礼堂育家风”活动的第一步。作为吴越王钱镠后裔的聚居地,上田村不仅发动干部群众理家规、谈家风、立家训,还请来省书法协会会员以及本村20余位农民书法家为全村585户家庭书写家训,这些书法作品框裱后,挂在了村民自家的客厅里。

  “我们还在将这些家训作进一步整理和编辑,已经联系了出版社准备出版、发行。”采访中,正巧碰上35岁的板桥镇党委委员、上田村驻村干部曹华标,正拿着厚厚一叠书稿草样准备校对。

  曹华标说,去年他也参与了部分家训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在一个多月的走村入户过程中,他深切感受到了好家训的巨大能量。“像二十年如一日照顾患病妻子的‘一品好丈夫’钱益品,还有数年来每天坚持为老公的奶奶洗脚的好媳妇纪小青,不少村民的家训以及爱家故事让人由衷敬佩,成为我们的学习榜样。”他说。

好家风孕育滋长

  家规、家训源自各个家庭,又将去向何方?散布于临安各个乡村的文化礼堂,为它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在上田村文化礼堂的书画室内,只见一间二三十平方米的房间,四面墙壁上挂满了由村民亲手撰写、以家规家训为内容的书法作品。这些由篆书、行书、隶书等不同体式写成的文字,或遒劲有力,或潇洒飘逸,或端庄清秀,以各种不同的姿态展现着充溢于整个村庄之中的和睦家风。

  “以前大家来文化礼堂多是看个新鲜。现在,我们通过书画室、天目学堂等公共学习场所,把他们聚集起来写家训,评家风。一些村民在此找到了新的精神寄托,主动放弃了喝酒、赌博等不良嗜好,从而帮他们树立起健康、向上的家风。”说到这里,上田村宣传文化委员余红霞的话音里,充满喜悦与自豪。

  余红霞介绍说,上田村书法小组成立于2006年,经过近10年的发展壮大,现在已升级为专门的书法学会,并先后被评为“临安市书法之村”、“浙江省书法村”,现有会员160多人,还有大批的书法兴趣爱好者时常前来临摹碑贴、切磋技艺。村民们自称“白天泥腿子,晚上笔杆子”,家规、家训则是大家最爱书写的内容之一。

  眼下,临安的各个文化礼堂不仅是好家风的展示与评议场所,也成为专为好家风的践行者们举行褒奖礼的活动场地。颁奖台上,祝福与肯定的目光投射到获奖家庭的身上,化为他们继续前进、开创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观众席间,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落座聆听,经历着一场由好的家风故事所带来的心灵洗礼。

  去年,家住锦城街道南苑小区的71岁老人过香臣一家,以其“孝敬老人,邻里和睦,言传身教,以德为先”的好家风,荣获临安市20户“最美家庭”的称号。面对荣誉和各方赞许,过老却坦言,那日在临安剧院举行的好家风褒奖礼上,一家人一起登台听取褒奖词,`接过写有自家家训书法牌匾时的情形最是激动人心:“祖孙三人携手领奖,价值超过千两黄金,终生难忘。”

  截至目前,临安全市文化礼堂共举办镇、村两级“好家风”褒奖礼60余场,褒奖礼也成为临安文化礼堂的又一特色创新主题礼仪活动。

好村风携手共创

  6月3日下午2时,位于锦北街道泥川村村口的文化礼堂活动广场上,人声鼎沸,好不热闹。举办授旗仪式、开展环境知识竞赛、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指导……来自于浙江农林大学的200多名师生以及泥川村100多位村民齐聚于此,共同迎接世界环境日的到来。

  人群中,41岁的泥川村宣传文化委员胡晓亚带着几位村民,一面负责指挥交通,引导外来车辆有序停放,一面张罗茶水,搀扶老人,忙得脚不沾地。这天,她是此次活动在泥村川的总策划人,负责做好此次活动的后勤保障工作。而在平时,她的另一个身份便是泥川村乡村服务队的领头人。

  “我们服务队现有成员50多人,大家各有专长,但都有一颗服务村民的心,像今天这样的活动,前两天我在微信群里一吼,马上就有七八人来报名了。”胡晓亚这样说道。

  就在今年5月,临安市在4个行政村以及1个社区内试点开展乡村服务队建设,以“好家风”中的“邻里守望相助”精神为主题,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泥川村正是这4个试点村中的一个。“每个家庭应有好的家风,每个村庄也要有好的村风。好家风与文化礼堂的结合,就是让文化礼堂成为弘扬好家风的场所,进而推动整个村庄大家庭的发展。”临安市委宣传部部长黄建正这样说道。

  泥川村里的文化礼堂始建于2010年。竹制的庞大凉亭内,方桌、长椅、彩色电视机等硬件设施一应俱全,一旁的图书室和兵乓球桌还为村民提供了文化、休闲的场所。乡村服务队成立以来,这里又成为队员们集中开展志愿服务的一个平台。

  村务工作之余,胡晓亚还有个理发的拿手绝活。一手密齿梳,一手理发剪,胡晓亚双手一举,分分钟便能剪出一头清爽、利落的短发。这手艺,她从17岁起就开始跟着姐姐学习,20多年过去早已是驾轻就熟。志愿服务工作开展后,她把理发技艺无偿地用到了每位有需要的村民身上。

  “在文化礼堂提供志愿服务,能够起到良好的集聚效应与示范作用。比如,我在为村民理发时,常常就有在附近玩耍的孩子们凑过来了,一起感受互帮互助的精神,让好村风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形成。”她说。而在胡晓亚家客厅墙上的全家福照片里,“存好心,做好事,守自律”的家训正闪闪发亮,照耀着一家四口的灿烂笑脸。

  “泥川村、泥川村,原意就是‘泥沟里的小山村’嘛。而在现在的泥川,村民们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污水处理设施的投用改善了水环境,农村文化礼堂成为村民们的精神家园……”58岁的村支书郑校林皮肤黝黑,目光如炬,一面带着我们参观村容、村貌,一面为我们述说着近年来村庄发展的巨大变化。

  行走在泥川村内,只见村庄道路整洁,草木葱茏,翠竹密布。一座座精美的农家小院边,娇艳的红石榴花逐渐谢幕,幼小的石榴果儿已经从绿叶中探出了头。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延伸阅读 00012 文化礼堂,凝聚乡土精气神 2015-06-06 浙江日报2015-06-0600014;浙江日报2015-06-0600015;浙江日报2015-06-0600017;浙江日报2015-06-0600018 2 2015年06月0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