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美丽乡村·延伸阅读

松阳山村抢抓“互联网+”机遇

山的这边,“网事”情深

  本报见习记者 金春华

  通讯员 孙丽雅 陈菁菁

  松阳县叶村乡松山村,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中,十多个木质蜂箱一字排开。麻功佐在蜜蜂嗡嗡的蜂箱间挨个仔细检查,进行蜂群分蜂。

  “我爸爸19岁开始养蜂,大江南北地跑。后来娶了我妈妈,有了我,就在老家定居了下来。”麻功佐老家在松阳县大东坝镇横樟村;新鲜香甜的蜂蜜,是他小时候最美的回忆。

  2012年,大学毕业后的麻功佐一边在杭州开店,一边在网上帮父亲销售土蜂蜜。两年下来,门店越开越惨淡,蜂蜜却在网上卖得一片火热。去年9月,小伙子几经思索后决定回乡创业。

  在手机上展示养蜂的点点滴滴、以家乡的美景作为蜂蜜的背景放在网上……一连串的反应随之而来。如今,父子俩的蜂箱数从一年前的70个发展到240多个。5月份就卖掉了3000多斤蜂蜜。

  麻功佐一家的故事,只是松阳农村电商蓬勃发展的冰山一角。到5月份,松阳全县已有农村电子商务网店(企业)近500家,从业人员2500多人。

  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

  如今,在松阳农村,特别是在偏远山村,日常的买卖也用上了网络。

  “25块一斤,一共16斤,给您400元。”时近中午,大东坝镇外大阴村村民梅岳英从一位“淘实惠”工作人员手中接过钱后,笑呵呵地说,没出家门就把吃不完的霉干菜卖出去了,真不错。

  外大阴村位于松阳县南部的大山里,离县城30多公里,坐车要1个多小时。今年春节前夕,电商平台“淘实惠”在松阳落户,给了这些大山里的村民一个新的买卖平台。

  “要是在以前出去卖东西,得坐个车出门或者自己挑担出去。市场价格也不好打听,有时候赚的钱还不够买来回的车票。”梅岳英在和工作人员打听到以后“淘实惠”将在村里设点后,决定今年多做一些霉干菜,专门来卖。

  于此同时,在外大阴村以西30公里的枫坪乡枫坪村,村民陈彩香家这段时间准备重新装修下楼房,通过村里赶街服务站买了冰箱还有马桶等卫浴产品。

  枫坪村离县城有60多公里,陈彩香说,村里人以前买个大物件,运到家里都不容易。“现在好了,在电脑上点点,东西就送到家门口了。”

  据悉,今年春节前,松阳农村先后成立了淘实惠、赶街、京东帮等3个电商平台。预计在今明两年内,这3个平台就将覆盖松阳全县6个社区、401个行政村。

  亲情回家,创意孵化

  在县城东北郊的小村北山村,30岁的电商创客郭超峰正准备去上班。在爷爷怀里的儿子跟爸爸挥挥手,稚气十足地说:“爸爸再见,下班早点回来。”

  这个5岁的孩子现在已经越来越懂事,越来越开朗。“他一岁半的时候,我和我老婆就去杭州打工了。那段时间,尽管每隔十天半个月就要回来看看他,但感觉还是跟我们不怎么亲。”郭超峰笑着说。

  北山村曾经也是一个不怎么富有的小村庄。郭超峰的父母在他7岁的时候就外出打工,一直到他14岁才回乡工作。7年的盼望让他成长,更让他知道了亲情的珍贵。

  从北山村到郭超峰上班的松阳县农村电子商务孵化中心只有不到2公里。在路上,郭超峰碰到了同村与他同龄的邱小青。

  两人都在杭州打拼了多年,现在都在孵化中心创业。郭超峰于2013年就回到了老家,邱小青是今年年初回来的。两人回来的原因,都是为了家庭。“我刚刚当上爸爸了。在外面带孩子不方便,想想还是回来的好。”邱小青说,本来父母提出要到杭州帮他们照顾孩子,但是考虑到两位老人年近六十,一辈子都住在村里,普通话也说得不怎么利索,出门在外反而不方便。现在在家创业,老人孩子都可以照顾到,一家人其乐融融。

  在北山村,像郭超峰和邱小青一样的青年创客如今已在孵化中心形成了一个大团队,近50个30岁上下的年轻人在一起创业,共同探讨、相互支持。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延伸阅读 00015 山的这边,“网事”情深 2015-06-06 浙江日报2015-06-0600018 2 2015年06月0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