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美丽乡村·延伸阅读

普陀东沙村形成渔家乐产业集群—

山的那边,“吃海”有道

  跨过朱家尖大桥,经过乌石塘,朝着海的方向,一路向东。驱车进入一个山岙,绿树掩映中,一栋栋崭新的欧式洋房整齐排列,黄墙红瓦。这便是东沙村。

  东沙村位于普陀朱家尖东南角,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有211户633个村民。2011年4月整村拆迁并就地安置,形成了如今的“东荷嘉园”。自那以后,一家家渔家乐客栈在这里兴起,到如今整个东沙村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渔家乐产业集群。

面朝大海,金沙碧浪

  目光掠过排房,不远处是东沙沙滩。“哗哗”的海浪声清晰入耳,空气里弥漫着咸咸的海的味道。金色沙滩上,蓝色海浪拍打出层层浪花,将狭长的海岸线分成三种色彩。

  沿着宽敞的村路,来到一家名为“格林风尚度假中心”的大型渔家乐客栈。一个皮肤白皙、满脸笑容的年轻女子正在店里热情地招呼着准备入住的客人。她就是东沙村第一家渔家乐的经营者张旭红。

  2011年,东沙村重建后,张旭红分得了一套3层楼的小洋房。欣喜之余,她与许多村民一样,对未来有些迷茫:农田没了,他们该如何谋生?

  办渔家乐,这是不少村民动过的念头。然而,东沙村位于山岙之中,处在交通末端,发展旅游难度不小。又考虑到附近的大洞岙、南沙等地已经开发渔家乐多年,颇具规模,想要分杯羹更是难上加难。于是,不少村民打起了退堂鼓。

  守着东沙沙滩这么个“大宝藏”,难道还要外出打工?“80后”村民张旭红不甘心,决定做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她拿出多年的积蓄,一股脑儿都投了进去。为了让自己的渔家乐客栈独具风情,毫无经验的张旭红埋首在网上学习相关资料,又专程到外地农家乐学习取经,再根据东沙特色规划自己的渔家乐。

  当年夏天,东沙村第一家渔家乐开张了。地中海风格的装潢,地道正宗的渔家菜,美丽宁静的渔村风情……满满的渔家元素让张旭红的渔家乐火了,不仅周末客人爆满,夏季几乎天天都是一房难求。第二年,张旭红又有了大手笔,以8年130万元的价格承包下村集体的一幢三层小楼,改造成20间农家乐客房。

  张旭红的成功,让平静的东沙村一下子热闹起来,不但游客来了,外出务工的村民也纷纷回到村里。不少村民跑来向张旭红取经,她无不倾囊相授,从装潢到营销都手把手地教。同时,她还帮着一些不善经营,或是年事已高的村民管理渔家乐,现在手中负责的渔家乐客房达120间之多。

  在张旭红看来,更多东沙村民参与渔家乐,带来的不是竞争,而是引导着东沙渔家乐走上规模化发展的道路。2013年,村里有了83家渔家乐,而现在又增加到了134家。

淳朴渔家,游客点赞

  东沙渔家乐火了,游客纷至沓来,这又反过来带动了东沙沙滩的人气。以前,游人看海戏沙大多去南沙,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东沙。2014年,威斯汀度假酒店也落户东沙。

  高端酒店的进入以及周边同类渔、农家乐的竞争,让东沙人渔家乐倍感压力。然而,东沙人用渔村人独有的淳朴,打造出了一张金名片。

  周末的正午,渔家乐“望日雅墅”小楼内,72岁的渔家客栈老板胡信忠将刚出锅、冒着热气的舟山海鲜一样样端上桌来。围桌而坐的北方游客有些不解地问:“这些鱼怎么个头都这么小,就没大点的嘛?”

  “咱们舟山就是以小海鲜闻名。别看这些小黄鱼、小梅鱼、小鲳鱼个不大,但都是本地特色菜,就数它们顶顶鲜!”每次遇到外地客人,即便人家不问,老胡总也要这样介绍一番。其实,卖小海鲜的利润,远不如价高利厚的大个海鲜来得赚钱。可是老胡说,少赚些钱,多费些口舌让游客吃到正宗地道的舟山海鲜,这样才能让渔家乐长久地做下去。

  老胡2013年开始和3个儿女一起办的渔家乐。第一年,他们的客源几乎都是来自网络营销。可是,凭着老胡的真诚,到了第二年,有近一半的客人是通过老顾客推荐来的,口碑成了他最好的揽客利器。

  东沙经济合作社党支部书记杨金荣同样经营着一家有6个客房的农家乐。“在东沙,淡季时客房价普遍是一两百元,即便到了最忙碌的旺季不过300多元。”他介绍,东沙渔家乐人均消费50至100元就能吃到丰盛的海鲜。随意翻看任何一家东沙渔家乐的团购网站评价,“老板实诚”、“物美价廉”是评价中最常出现的词,东沙人的淳朴叩开了游客的心,以一种细水长流的方式让渔家乐在这里永续发展。杨金荣估算,去年全村134家渔家乐盈利约1300万元。

  为了提高经营者素质,去年朱家尖街道对东沙村的渔家乐经营户进行多次培训。除了厨艺、网络营销等课程,诚信经营是其中最重要的一课。同时,东沙村渔家乐经营者还自发成立了村渔家乐协会,进行相互监督,维护村里的渔家乐业态环境。

留住金沙,共筑美梦

  如今,东沙渔家乐名声在外,村民们大多不再外出务工,如童话故事里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在那蓝色的大海边。幸福之余,他们心中却一直有着隐忧:东沙沙滩大不如从前厚实,沙层越来越稀薄。没了沙滩,他们的渔家乐何以为继?

  东沙的变化还要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说起。那时,沙滩里的沙子曾一度被大量外运,用于建设道路、房屋。年复一年的破坏,沙滩风貌急剧变化,原来沙子深的地方有一米多深,后来最薄处不过几公分厚。八十年代中后期,街道和当地村民逐渐认识到了沙滩保护的重要性,东沙沙滩的沙子不再外运。

  “可是,单单保护沙滩的沙子可不够,沙滩周边山丘上的沙土也应该保护起来。”村老年协会会长胡宇养既是渔家乐的经营者,也是沙土保护最积极的村民。他说,东沙村周边的沙土含沙量高,一些含沙量高的沙土倒入沙滩,经过海浪冲刷后就能帮助恢复沙滩。

  然而,对于沙土的保护多年来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东沙村附近的大量沙土被运走用于工程建设。近几年,村里渔家乐发展起来了,越来越多村民重视沙土保护。东沙经济合作社委托村老年协会负责沙土保护工作,阻拦来村里采挖沙土的车辆。每次发现有人来村里偷挖沙土,胡宇养都会组织村民前去阻止。

  “现在,谁都别想再从咱东沙运沙土出去了。每一寸沙,每一块土都是我们东沙发展渔家乐的命根子。”杨金荣说,今年植树节,街道里的领导找到他,想从东沙采少量沙土用于植树,也被他硬气地一口回绝。如今,他希望街道能有明文规定制止东沙沙土开采和外运,让他们在保护沙土时更加有底气。

  沙蟹、叽咕蟹、沙蛤曾是东沙沙滩的三大特产。儿时,胡宇养和小伙伴们常常一边在沙滩里追逐嬉戏,一边翻找蟹、蛤,回家时总能带回满满一盆。如今,沙子少了,这些特产也难觅踪迹。胡宇养盼望着,东沙村和街道一同努力,让东沙沙滩恢复往日景象,让蟹、蛤重新爬回沙滩。“这样一来,渔家乐的游客来了东沙,不仅能看到壮丽的金色沙滩,还能在这里享受渔村百姓的童趣。”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延伸阅读 00015 山的那边,“吃海”有道 2015-06-06 浙江日报2015-06-0600014;3895358;浙江日报2015-06-0600016;浙江日报2015-06-0600019 2 2015年06月0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