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美丽乡村·延伸阅读

海宁破解平原水乡困局,以治水为抓手创建美丽乡村

水乡新故事:人人是“河长”

  水乡嘉兴深受水质困扰。但2012年以来,处于流域末梢的海宁市,在浙江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中,月月交上“良好”答卷。海宁靠的是什么?

  三年前,海宁市在全省率先建立起“干部当河长,群众来监督”的“河长制”,让市、镇、村三级干部挑起治水担子、列出问题单子、开出治理方子……如今,“河长制”已成为浙江全省的治水路径。

  事实证明,河长治水的新模式成效显著。2014年底,海宁在省跨行政区域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中由此前的“合格”提升至“良好”,主要河道检测断面四类及以上水质占60.5%,比2012年提升53.5%,劣五类水占比下降48.8%。今年1至4月,省跨行政区域交接断面水质考核更是达到了“优秀”。

  一个个新“水乡故事”,正在潮城海宁不断上演。在这些故事里,我们可以读懂,河长治水,如何有效动员、组织起尽可能多的力量;如何锻造、锤炼出水乡人的生态发展理念;又是如何重塑、凝聚现代农村的家园意识、心灵归属。

故事一:总磷超标事件

  5月31日,海宁市周王庙镇博儒桥村开了一次村民代表大会。

  “大家的观念一定要转变,不要老是赶在下雨前施肥,更不能往地里一撒就完事。”村党总支书记吴清江越说越激动,“明天下雨、今天施肥,肥料利用率不到50%,剩下的全被雨水冲到河道里去了。一定要挖个坑,埋下去、再盖回来。”

  开完会,吴清江又把村里负责村报的唐晓静叫到办公室,“这一期的村报,重点就讲如何科学施肥,一定要把村民的老习惯改过来。”

  如此兴师动众地宣传科学施肥,源于一次总磷超标事件。

  流经周王庙镇的洛塘河,全长27.3公里,素有海宁“母亲河”之称,是全市“六横九纵”的主干引排水河道之一,也是海宁水系连接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航道。自2012年海宁推行“河长制”以来,包括市委书记林毅、市长戴锋在内的市级四套班子领导,都带头担任“河长”,每人包干一条市级河道。洛塘河西段,就由市委副书记周红霞担任“大河长”。沿线的支流河道,则由当地的镇、村干部担任“小河长”。

  去年开始,海宁推行“大河长”带“小河长”的流域治理机制后,周红霞每个季度都要召集一次沿线“小河长”会议。作为洛塘河支流新开河的河长,吴清江自然不会缺席。一起参会的,还有斜桥镇、长安镇、周王庙镇8个村的河长。

  在5月21日的例会上,因为总磷超标严重,致使河道水质重回劣五类,“大河长”周红霞点名批评了11条支流,其中就包括吴清江负责的新开河,以及博儒桥村的史古桥港。4月份的水质监测显示,新开河总磷含量为0.571毫克/升;史古桥港为0.687毫克/升。

  “没道理啊。”吴清江一边在本子上记录,一边心里直犯嘀咕。新开河边上没有企业,只有农户,2008年清淤一次,今年又刚刚清淤过,“全村986户村民,780户已完成生活污水截污纳管,8月底就能全部覆盖。去年就已经是四类水质,今年总磷怎么会突然超标?”

  回到村里,吴清江花了整整3天查找原因。“水里的污染,问题肯定在岸上,我每天就到河边查看。”吴清江说,最后是一名老农道破原因:三四月份是桑林施肥高峰期,各种农家肥、尿素、羊粪等都会用上,一下雨就被冲到河里去。而总磷超标的新开河、史古桥港沿岸,正是大量种植桑苗的地方。“这个问题要是不解决,明天肯定又会重犯,水质还是劣五类。”

  正当吴清江为施肥犯难的时候,距离博儒桥不远的长春村党总支书记吴一明,也在为此发愁。4月份,他村里的潘婆桥港,总磷达到0.576毫克/升,同样是劣五类标准。“我们正在创建海宁三星级美丽乡村,水质是个硬指标,四类水质要达到70%以上才行。”

  这个要求,并非靠侥幸就能达到。市里每个月要检测,但具体时间并不确定;镇里每个月也要抽检3条河道,“我们只能把每条河道都治好。”吴一明说,农村面源污染是目前最大的麻烦,村民长期养成的施肥习惯很难改变。这几天,他安排所有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宣传,给大家灌输生态理念,要求大家科学施肥。

故事二:老党员的新任务

  今年83岁的桃源村老党员杨方熙,最近领到个新任务:带领附近4户村民,做一次房前屋后的卫生大扫除。他的老伴钱月宝也是党员,除了联户扫除之外,还要负责村西边一个小鱼塘的整治。

  “以前村庄建设,没我们老党员什么事,‘河长制’实行以后,我们也被动员起来了。”杨方熙说。

  盐官镇桃园村占地5.7平方公里,有1128户村民,“村子太大,河流、鱼塘太多,光靠村干部根本管不过来。”村党委书记金正华说,从2010年12月起,桃园村就建立了党员志愿者“1+1”机制——全村18条河道,每条都由村干部担任河长;同时将这13.6公里河道划分成不同的河段,由村里的173名党员分别担任河段长。

  这些党员河段长的信息,都在村党群服务中心上墙公示,明确每名党员负责的长度、地点,甚至电话、QQ等联系方式。担任河段长之后,党员们被要求“勤跑腿、勤记录、勤观察、勤沟通、勤动手”,一旦发现责任段的河道有垃圾或漂浮物、排污源头,要立即处理。对问题严重的要立即汇报、联系村里干部,组织人员及时处理。

  “想要长效治水,就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这个做法,金正华已经运用得非常娴熟。如今,他又在尝试新办法,让所有村民成为河道的监督员。

  他翻开自己的微信,里面已经存了1780多个村民微信号、1000多个村民电话,“每次村民打电话来举报河道污染,我就加他们的微信号,存他们的电话。”金正华说,全村有4000多人,村民并不期望村书记记住他们的电话、名字,“他们打电话来,我能马上叫出名字,他们会觉得干部很尊重自己,对村里的事也会更上心。”

  这一“心理战术”已经发挥出超乎预想的效果。6月4日上午,村民张健康向金正华报告说,自家搞装修,有两车建筑垃圾需要清运,“以前不会想到找村干部,都是自己找路边、河边倒掉,不但污染河道,也影响村庄景观。”

  经过几年的努力,村民治水、护水的习惯已经养成。桃园村又把村民广泛动员起来,参与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改造中。去年年初开始,桃园村对所有村民家的化粪池进行改造,“改造过程中,清空化粪池的工作,都是村民自己完成的。而且,管网改造涉及的苗木损坏、占用房前屋后土地,村民们也从不要求补偿。”金正华说。如今,全村所有化粪池都已改造完成,15个污水生态处理池也已建成。

故事三:“赔本买卖”做得值

  在周王庙镇,博儒桥村的一笔“赔本买卖”,最近时常被人提起。

  去年至今,博儒桥村已经花费10多万元,买来100多万尾鱼苗,放流到村内的15条河道、水浜里。如今,这些鱼苗渐渐长大,到村里钓鱼的人越来越多了。一开始,看到有人在村里的河道钓鱼,村民们往往会上前制止,双方曾多次起争执。

  为此,博儒桥村专门开了一次村民大会。孰料,村党总支书记吴清江的态度却让村民大跌眼镜:“咱们不仅欢迎外村人来钓鱼,甚至他们来钓鱼时,我们还应该主动送去热水瓶,给他们倒水喝。今后,我们还要吸引更多的人来村里钓鱼。”

  吴清江有自己的打算:“水治好了,村庄环境变美了,这个生态牌,该如何打出去?既然这么多人喜欢来钓鱼,我们干脆弄个乡村垂钓园。来钓鱼的人一传十、十传百,我们村庄的名气就响了。”

  博儒桥村村委会所在地的后面,有条陈家浜,这就是吴清江设想中的乡村垂钓园规划点。在整治之后,陈家浜不仅水质清澈,岸边还种上了景观树,并特意留出了近20个公共停车位。近水处,还修建了10多个垂钓平台。住在河边的村民沈田光说,最近来钓鱼的人越来越多,“一到周末车子都停不下”。

  博儒桥村的“赔本买卖”还不止这一笔。吴清江所在的赵角里村民小组,在河道整治之后,由村里出钱,在村民的房前屋后种了大量果树,加上多年前种下的果树,如今的赵角里,一年四季都有时令水果可以采摘。

  “现在,外村人一到赵角里,村民都会热情地招呼说,到我家田里摘果子吃!”吴清江说,因为果树是村里种的,村民并不会有负担,“但村里的做法,让他们觉得脸上有光,更自豪,对自己的家园更有认同感。”未来,赵角里将被打造成一个乡村果园,“28个村民小组,我们准备选10个,打造成不同主题的乐园。”

  类似的“赔本买卖”,也有其他村庄在做。

  斜桥镇的华丰村,距离海宁皮革城只有不到4公里路。几年前,村里将全村1039户村民的土地全部流转到村集体,并在2012年建成了新村集聚点,家家户户都住进了3层小洋楼。

  尽管日子过得比以前红火,但当了一辈子农民,突然没了地,不少村民还是会感觉失落。

  为此,华丰村特意在3个集聚点附近,划出50亩土地,建起“蔬香园”,以人均4平方米的比例,让村民免费耕种。如今,蔬香园里,一年四季种满了各种瓜果蔬菜,还吸引了不少外村人前来参观。

  “美丽乡村建得再好,房子盖得再漂亮,我们都应该尊重村民原有的生活、耕作习惯。农村就该有农村的样子,农民就该有农民自己的生活。”在华丰村党委书记朱张金看来,这笔“赔本买卖”,其实很划算。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延伸阅读 00010 水乡新故事:人人是“河长” 2015-06-06 3906241 2 2015年06月0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