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住创新驱动战略的“牛鼻子”
潘毅刚
潘毅刚
当下,大家对于创新紧迫性和重要性已渐成共识,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的创新驱动战略内涵也逐步深入人心。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召开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就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并连用了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七个创新,来表述如何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确实,没有科技创新,我们将难以引领下一轮全球经济增长趋势,落后于日新月异的科技变化,错失发展重大机遇窗口期;没有产业创新,我们将缺席全球中高端产业竞争,锁定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无法自拔,并逐渐丧失发展比较优势;没有企业创新,我们的经济主体只能成为发展跟随者甚至被淘汰,所有战略都无所附着,成为空话;没有市场创新,我们过剩的产能和大量资金将无从消化,经济循环无以实现;没有产品创新,将跟不上个性化的消费新潮流,不仅广大消费者物质文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企业也将失去市场,竞争力弱化,投资难以持续;没有业态创新,将无法适应当下信息化对经济结构和产业间的相互渗透,无法适应当下各行各业跨界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没有管理创新,就难以适应快速变化,所有发展创新的理念、思路和行动将难以得到高效实施,落在实处。
知不易、行亦难。在把创新摆在突出地位的同时,有必要注意到一种现象:当前阶段依然有不少人、不少地方认为创新对于本地区发展而言,还很遥远,也很难实施,觉得创新就是抓几个科技项目,争取点专项资金,引几个创新企业,锦上添花、粉饰门面而已。甚至认为推动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的事情,很难插得上手,不像抓项目、抓资金来得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
这种现象说明,其经济管理思维和手段还停留在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发展阶段。归咎根本,是还没弄明白创新是什么,创新为什么发生?
要形成创新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确实很难。但是,形成创新引领的经济体系,并不是要求什么都是最领先,最先进的,而是突出适应性最强。简而言之,这样的体系就是对外部环境变化、自身约束条件和现实优势能快速反应、灵敏适应的体系,并能找到最适合环境条件变化的模式。
从历史经验来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浙江经济,正是抓住了内需市场供不应求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需市场空间巨大的机遇,以适应性强的民营经济为主体,做大做强,实现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市场需求难以满足之时,恰恰是浙江企业抓住机遇组织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最盛之时。入世之后,国际市场放开后国际竞争加剧,却恰恰是浙江经济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最快的时期,设备加速更新升级、企业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渐渐适应融入国际规则。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振的背景下,浙江以电商为代表,又成为产业创新、业态创新最前沿的地区。
这一历程表明,创新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遥远,创新就在身边。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并不难,它的牛鼻子,就是做到六个字“竞争、合作、试错”。
其一,创新是竞争倒逼出来的。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企业,如果不居安思危,固步自封,是不会有坚强的生存适应能力的。举个身边的例子,笔者家门口有家早餐店开了三四年,以各类包子为主要产品,鲜有变化。但是,今年就在它旁边新开了一家早点店,卖的是煎饼,一开张生意火热,老店的生意立刻冷清不少。见势不妙,老店店主马上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出包子以外的新品种,方与新店平分秋色。显然,没有竞争,就没有创新。浙江民营企业所处的领域都是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也是民企做得最好,创新最活跃的领域。因此,从政府鼓励创新的角度而言,完善公平竞争制度,鼓励竞争发生,是助推创新的王道。
其二,创新是协同合作完成的。创新不会从天而降,它的实现需要产学研金政乃至全社会共同来完成。也就是说全社会集体行动的逻辑是要有利于创新的。政府要把产权保护、创新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制度供给作为支持创新的重要手段,大学和科研机构要为企业提供最适宜的技术支持,企业要以自身为主体加大创新投入,资本金融机构要形成鼓励创新、发现创新的资金投放机制,各个主体能做到各就其位,协同行事。
其三,创新是试错包容出来的。创新亦没有捷径,对错误的反复迭代试错,是全社会创新进步的唯一途径。创新的灵魂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的实质就是愿意为明天的可能去冒险试错,将新的想法、新的技术、新的管理付诸实施。但创新一定会犯错,从全社会而言,如果没有一种鼓励冒险,包容失败的氛围,容忍这种冒险,也就难以出现万众创新的潮流。正如有企业家说,成功的企业,你不要听他说怎么成功的,而要多听他说是如何失败的。
(作者单位:省发展规划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