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2版:人文世界·文化强省

梨园俊才,唱念做打真功夫

  本报记者 刘慧

  浙江,沿着一条同宗同源的文化之河,一代代文化人才在传承中繁衍,王国维、鲁迅、徐志摩、茅盾、郁达夫 ……历史上的浙江文化名人灿若星河。

  如今,在文化改革创新的浪潮中,浙江又诞生了一大批文化人才,他们,把浙江的人文世界推向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朝着“文化强省”的目标进军,文化人才培养的蓝图已铺就——

  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大力培养和造就覆盖理论、新闻、文艺、出版、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等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

  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抓好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搭建文化人才终身学习平台。

  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制定我省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创新文化人才工作机制。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营造有利于各类文化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的制度环境。

  浙江文化人才绘就的人文长廊,迎来的将是一片繁花似锦。

  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着一个46岁的大武生,在脚后跟大筋完全断裂的情景下,还能坚持从2米高的荷花台上单腿跳地,楞是用右腿顽强地完成了一组组充满动感的身段技巧和唱念做打。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一个武生演员谢绝了观众“生命要紧,请您放弃演出吧”的劝说毅然上台,这出4年前在武汉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演的镜头,验证的正是“戏比天大”的高尚艺德。

  谢幕时,腿缠绷带的翁国生步履踉跄,含泪走上舞台说:“今天的演出,我没能发挥出最好的状态,对不起大家,抱歉!”这一句话,字字如针,激起台下如潮的掌声。

  翁国生,这位全国知名的京昆武生和戏剧导演,是浙江省首批“五个一批”艺术拔尖人才——曾二度荣获国家文化艺术政府最高表演奖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白玉兰主角奖等荣誉。

  浙京的“领头羊”翁国生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 这个典型的倔脾气和杭铁头,“只要决心带一个团,就一定把它带出火花!”翁国生不敢回想,在他出任浙江京剧团团长的12年前,剧团演出剧目贫乏,各种人才断档,演出市场非常狭窄,一年中只能在温州农村草台演出20多场传统戏,演职员工的年收入只有2万元左右。

  “曾经有过彷徨、有过失落、有过坎坷、有过痛苦,但唯独没有过放弃!”转眼间,翁国生带领着浙京已经度过了最为艰苦的创业、跋涉历程,从突破、发展中走向成功——在艰辛创作,苦心巡演中,如今浙京每年的演出场次均达到400多场,票房收益达到700多万元,大型演出剧目的创作积累达到30多台,国内外的各类艺术奖项已获70多项,全团职工的年均收入也达到了7万多元,不折不扣地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人们都知道,京剧一向以京津沪作为大码头。但浙京人却以独创的“人才培育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业内外人士所关注,以其“出人、出戏、出精品”三大法宝,令全国戏剧界刮目相看。

  如今的翁国生,更多的时间转向了幕后创作和团队管理,排戏之余,培养浙京创作和演出接班人是他最为看重的事业。

  12年来,翁国生率领浙京团队接连推出了罗戎征、姜艳、毛毅、金敏、毛懋、陈瑞云、安丽娜、钱少波、姜振宇、程佩洁、张馨雨等各行当的一大批优秀青年演员,为他们安排传承学习经典老戏,为他们量身打造创排新编大戏。尤其是翁国生精心打造的浙京“五朵京花”罗戎征、姜艳、毛懋、安丽娜、程佩洁这一青年旦角组合,文武皆备、青春靓丽。翁国生不仅为她们每人推出了一台京剧旦角传统戏个人专场,而且力推她们在新编京剧《圆月之约》《藏羚羊》《告别迷茫》《宝莲灯》《雷峰塔》《滚灯王》《飞虎将军》中领衔主演并参加诸多的全国、全省戏剧汇演,使得这些青年旦角表演才华飞速提升,相继获得了国家文化部全国优秀儿童剧展演优秀表演奖、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最佳表演奖、央视青京赛表演金奖,全国戏剧文化奖表演金奖等艺术奖项,成为了浙京目前的演出主力。

  “很多剧团可能会偏重于某个行当,但我们浙京其整体配置、演员行当在多年的人才建设中,已经趋于均衡,武生、老生、青衣、花旦、花脸、刀马旦、老旦、文武丑、包括武戏班底阵容,都很整齐出彩,显得正规讲究。”翁国生自豪地说,如今的浙京90%以上都是年轻人。在浙京各种广受市场欢迎的大戏演出中,青年演员担纲挑梁已成常态。

  “五朵金花”感激地说,为了培养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人,团长翁国生精心策划打造了像《龙腾虎跃》《梨园师徒情》《江南俏花旦》《馨雨初挥洒》等不同风格、却又属于我们年青一代京剧人的独特品牌专场和“个人京剧明星秀”,随后再挑选我们年青演员在《孔雀翎》《桃花村》《少年中国梦》《东极英雄》《滚灯王》这些剧团开拓市场的重点项目、新戏中担纲主演,不断磨练,不断提高。

  当然,翁国生更明白,梨园的戏剧人才,还包括台前幕后的“小角色”和音、服、道、效、化的二度创作者。

  有句行话说:“学戏,千万别学武行。”然而,多年来,身为盖派艺术第四代传人的翁国生亲自带武生,手把手传技艺,将自己的舞台代表作毫无保留的传授给金敏、钱少波、应均、陈丹丹、黄永等一批青年武生演员。同时,还为不同演技的演员设计不同的动作组合,武生学员们在他的倾情传授下,学习掌握了《宝莲灯》等优秀剧目,并在舞台上展现出了自己的青春风采。

  与此同时,翁国生还在浙京倾心培养出了一批得力的主创人员:一级作曲叶云青,一级舞美设计师裘冰,二级音响师孙晓伟,二级道具设计师卢加雄,青年灯光设计倪刚球和叶建民,唱腔设计王辉、装置设计韩国民,武打技导设计刘旭东和胡辉,化妆造型设计姚丽亚和邹江燕等,形成了目前在全国院团都非常难得的京剧主创阵容。主创人才的培养和造就,不仅减少了外聘专家担任主创的机会,也相应节省了剧团主创项目的创作经费,使得浙京在演出创作上更加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坚守,是浙京人的传统。翁国生即便是在脚筋崩断的情况下,依然咬牙演完剩下的演出;这种坚守,让平日里娇嫩的“俏花旦们”能在临时搭就的烂泥草台上惊艳亮相,幕后也能坐在油布纸铺的冰冷地面上化妆并吃着简陋的盒饭;这种坚守,让走出国门的浙京演员为了节省经费,自己扛道具、当舞美,但在舞台上却依然艳光四射,用国粹京剧擦亮中国文化的经典招牌。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编剧罗怀臻称赞:在一个非京剧的流行区域,在京剧剧种杰出人才与资源高度集中于京津沪地区的时代背景下,以翁国生为代表的一批浙江年轻京剧人,能够坚持在西子湖畔,高举繁荣京剧的大旗,一派青春,一片阳光,与时代同行,充满生机与活力,把一个地方京剧团办出一种气质、办出一种精神来,何其难得。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文化强省 00022 梨园俊才,唱念做打真功夫 2015-06-05 浙江日报2015-06-0500007;浙江日报2015-06-0500013;浙江日报2015-06-0500011;浙江日报2015-06-0500012 2 2015年06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