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红妆, 一路走来一路情
本报记者 郭兴华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体制改革释放生产力。敢为人先的浙江,向来是改革的“试水区”。自2003年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地区以来,浙江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在文化强省的改革路上,浙江不断落下一个个的精彩脚印。
在路上,浙江不断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加快推进全省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着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打造一批有实力和竞争力的国有文化企业;
在路上,浙江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
在路上,浙江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实施对外文化拓展计划,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加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力度,推动浙江文化走向世界。
继续前行在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路上,浙江将进一步激活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保持住“领异标新”的劲头。风景这边独好,且看之江潮来。
一扇老宅门,一坛“女儿红”,映入眼帘的红花轿、红肚兜、红婚床、红木桶,红光满楼,将人们引入了一场美不胜收的江南旧梦……民俗风情舞剧《十里红妆》以“梦”为全剧之魂,描绘江南女子相思憧憬的“十里红妆”;同时,该剧也是另一场“梦”的记录,记录着一个地方小院团靠改革突围,从曾经的无戏可演到如今的好戏连台。
从2008年首演至今,昔日不起眼的宁波市歌舞团,如今的宁波市演艺集团下属宁波市歌舞剧院把《十里红妆》一路“跳”进了上海大剧院、国家大剧院、香港文化中心,“跳”进了美、德、法、波、奥等国的剧场,有的甚至是著名大剧院。
和这部剧一样焕发光彩的,还有宁波市歌舞团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12年的时间,一个小院团能在竞争激烈的演艺市场上走多远?又能创出怎样一个文化品牌?一路走来的宁波市歌舞团给了我们一个如《十里红妆》般惊艳的答案。
“断臂求生”谋发展
平均每个月只有两三场演出,靠财政拨款拿干薪,一年50万元却要养活60多人,演员工资往往只有三五百元一个月,这是12年前宁波市歌舞团面临的困境。
“为了生存四处走穴,我们完全没了艺术理想。”演员白鹏飞回忆说。宁波市演艺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童铭15年前转业到当时的歌舞团,她至今还记得,报到第一天,团长一句话浇了她个透心凉:“如果有路子,你还是趁早走吧。”
2003年6月,宁波市决心“断臂求生”——对该市歌舞团实行股份制改革、企业化运营。
改制不是简单地换块牌子,整个剧团大胆推行分配制度、人事制度、考核机制等改革。全团推行全员聘任制,打破身份管理、实现评聘分离;管理者收入和效益挂钩,演员收入和演出水平、场次挂钩,多劳多得,优劳优酬。
新体制对44名老演职人员编制和身份给予保留的同时,以企业化方式招聘66名新演职人员,并推行全员聘任制。“把人逼到市场里讨饭吃”,结果却让人才在竞争中开掘了潜力,进团不到3个月的新舞蹈演员,月收入可超过老演员。多年来“以身份论身价”的格局成为历史,富余人员不再“等饭吃”,年轻演员争上场。
剧团还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不允许走穴,每天上午8时30分雷打不动点到、总结。去美国演出时,抵达宾馆已是凌晨3时多,次日一早,“眼睛比兔子还红”的他们就去排练。演出结束,又继续“红着眼”开总结会。纽约时代广场就在边上,演出结束前,却没有一个人跑去逛。
改革让众人劲往一处使。多年下来,剧团在宁波演艺市场打出了名气,职工的平均年收入近九万元。接踵而至的演出机会,不仅使他们占领了宁波市80%以上、省内30%以上的歌舞演出市场,而且将演出网络扩展到长三角、全国乃至国际舞台。
游向市场“蓝海”
“我们是被市场逼出来的!”宁波市演艺集团董事长、总裁邹建红这样概括宁波歌舞剧院一路走来的另一大要诀。
12年前,当邹建红接掌宁波歌舞团时,面对的是一个演出经费紧张、演员跑场走穴、人心涣散的局面。要生存,就必须改变活法。改革的同时,剧团早早地到市场上去“觅食”。
许多年来,一辆黑色的别克车,既是邹建红的流动办公室,也是他的临时卧室。“两年跑了14万公里,从到处承接零散拼盘到承包整个项目,再到尝试创作主题晚会。”他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是歌舞剧院提供的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策划书,从演出剧目、舞美设计到策划包装,“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帮着策划什么。”
12年来,院团成功策划并组织创排第99届广交会开幕式、第3届中国国际沙雕节开幕招待演出、浙江省运动会开闭幕式、江南造船厂建厂140周年大型庆典等大演出。一个市级院团怎么撬动得了投资数百万元的项目?邹建红说,宁波歌舞团遵循的是“创作在北京,排演制作在宁波,市场在全国”的原则,即院团掌控晚会所有环节的策划组织运作,让全市、全省、全国的创作演出资源都为己所用。该团排演大型全国性晚会时,还一度破天荒“雇佣”过东方歌舞团、中央歌剧舞剧院等国家级演出班底。
走市场,让院团不仅解决了生存问题,而且积累了实力和自信。他们每年都投入几百万元购置设备。时至今日,已积累起了丰厚的家当:350平方米的彩幕、180平方米的高清LED大屏、百余台国内一流的电脑灯……
2010年9月16日,邹建红说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一天。当天,宁波歌舞剧院的代表剧目《十里红妆》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这是浙江首个与国家大剧院实行分账的剧目。
如今,这样的合作已经成为宁波歌舞剧院与国内外顶尖演出机构合作的常态。“这要是在从前,想都不敢想。”在邹建红看来,任何时候,都要积极地在市场更深的“蓝海”中游泳。
江南文化传奇
体制改革带来红利,闯荡市场站稳脚跟,但邹建红却一直不开心。创作《十里红妆》前,团里年收入已有1000多万元,银行里还有400多万元存款,可当时有人质疑,就只会赚钱、发钱,“这就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这话深深地刺激了他,也让他下定了打造精品的决心:改革解决了生存问题,但只是第一步,创作出观众喜爱、市场欢迎的优秀舞台精品才是目的,才能证明改革的成功。
邹建红寻觅、策划着一部代表宁波文化精髓的精品剧目。依然循着那条“全国资源、名家加盟、宁波创制”的道路,舞剧《十里红妆》、音乐舞蹈史诗《跨越》等脱颖而出。
其中,《十里红妆》以强大的演出阵容、亲切的江南民俗、唯美的舞台布景、精致的婚嫁器具,展现着独特的江南婚嫁习俗和民俗风情。这部剧得到了浙江省和宁波市宣传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省委宣传部多次组织专家论证,并将其列入省文化“走出去”工程和省文化精品工程项目,宁波更从选题策划开始,精心谋划、强力支持。
演员程琳忘不了,2009年3月,舞剧《十里红妆》终于掀开了神秘的面纱。在宁波大剧院隆重公演,连演七场、场场爆满……之后,这部剧一路“跳”进上海、北京,“跳”出了国门,并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收入囊中。如今,这部剧演出近140场,成了唯一献演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舞台剧目,成了继《牡丹亭》、《丝路花雨》后第三部登上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大卫·寇克剧院的中国剧目……
据介绍,宁波演艺集团进军欧美市场的新剧不断。以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名作改编的甬剧《安弟》,已到美国爱荷华州演出;以中国经典故事《霸王别姬》改编的舞台剧也在酝酿登上美国舞台。
■ 链接
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释放文化的市场活力,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整合资源,激发创造性,实现文化创新。提升国有文化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使文化作品走向市场,更好地惠及大众。
浙江文化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国有文艺院团、经营性文化单位、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
国有文艺院团作为浙江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效渐显。除却国有文艺院团的成功转型,浙江文化事业单位的法人治理不仅是浙江改制的重要内容,在全国也都颇具典型意义。
浙江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前列,跟浙江不断创新、突破有关。浙江虽然资源少,但是思想观念超前,有创新创造的勇气。
2014年,在改革创新方面,浙江省持续加大力度,推进43个改革项目,推出《浙江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浙江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举措及工作项目》,健全制度政策。
风起钱塘。改革“激活”了浙江的文化事业,浙江也创造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浙江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