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乱之间有秘诀
——从3个村庄看基层治理创新
治乱之间有秘诀
——从3个村庄看基层治理创新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曾强调,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这些年在浙江农村,不断丰富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实践,一个个充满泥土味的“百姓创造”,已融入农村生活,并焕发出无限生机,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
武义后陈村:
村账,百姓监管
每月25日,武义县后陈村村委会办公室格外热闹。这一天,是后陈村村务监督委员会审核上个月村务开支的日子,村监会成员会同村报账员,对发票逐一审核,小到5元钱的墨水,大到上万元的工程建设费用,都要一一核对。
后陈村有370户、970多名村民。本世纪初,由于监督缺失,财务不公开、决策不民主,导致村里矛盾纠纷不断。2004年,武义县在该村试点,探索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实行村务管理权与监督权分离的工作模式,开全国先河。
村监会最重要的权力,就是村民最关心的“账前审核权”,即在审核村财务时,不仅看已有账目,还要看账目形成前的相关票据,形成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机制。如果发现账目差错,立刻启动纠错程序,有效预防了问题、矛盾的产生和激化,防范村集体经济损失和村干部贪敛腐化。
一些村民回忆说,以前后陈村一年光招待费就要二三十万元,所有开销由书记和主任两人决定。村民不满村财务公开制度和村干部的做法,不断有人上访。尤其是村里获得大量征地补偿金后,村民更担心村干部乱花钱,各种矛盾日积月累,每年都有近百起上访事件,成为武义的“上访第一村”。
如今,在后陈村的村务公开栏,记者注意到,一些财务收支等内容公布非常详尽,盖有村监会审核签名和公章。一些村民表示,有了村监会,村民监督已逐渐融入了日常生活。
“以前村干部不做事,村民说你无能;想做点事,村民又说你想捞好处。现在这一情况变了,不仅干群关系和谐,而且村集体家底越来越丰厚。”村委会主任陈跃富说,村里靠厂房出租和现代农业开发、农家乐等,村集体经常性收入2003年的10余万元提升到2014年380余万元。
十多年来,后陈村历经4届村两委班子、投入2000多万元村庄建设资金,但连续保持村干部“零违纪”、村民“零上访”、工程“零投诉”、不合规支出“零入账”的纪录。
今天,以村务监督制度为核心的“后陈经验”,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在全县、全省乃至全国铺陈出一幅斑斓画卷。2010年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将这一做法确立为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制度。
龙游贺田村:村规,百姓自律
贺田村地处龙游南部山区,距县城35公里,全村共有农户428户、1528人。村中劳力大多外出打工,留守村民以务农为主,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
但每个走进贺田村的人,都情不自禁地赞叹这里的风光,山峦墨绿、竹浪涌动,一幢幢民居风格各异,依山而筑、错落有致;缓步村中小路,看不到乱放的杂物,也没有蚊蝇飞舞……这里可是“浙江省绿化示范村”、“浙江省卫生村”、“浙江省民主法治村”、 “国家级生态村”。
人们不知道的是,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狼藉,垃圾随处可见,蚊蝇四处飞舞。更让村民焦虑的,是当时盗伐林木成风,导致村民不敢对山林进行投入、开发,村里有6000多亩山林,而每亩的立竹量只有40多根。
“以前的村容村貌,要用‘脏乱差臭’来形容。”年逾花甲、一头白发的劳光荣感慨,自1993年至今,他已担任了22年村党支部书记。他出任村支书时,贺田村还是一个穷山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民除了山林外没有其他经济收入。
在劳光荣看来,贺田村的改变,来自村规民约的执行、村风民风的改变。
劳光荣上任伊始,针对村里的问题,决定制定一部管用的村规民约,重典治乱。他组织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会议,讨论并通过了禁止偷盗山林的村规民约,如有人擅自到别人山上挖笋砍竹木,要给每个村民分发1斤馒头、放映12场电影。“折合现金相当于3000多元,在当时属于重罚了。”村民说。
村规公布不到一周,就有村民举报被偷砍了毛竹。劳光荣和村干部前往处理,偷伐者承认错误、接受处罚后。经过5次这样的处罚后,贺田村再没发生过一起偷盗竹木事件,村民管理山林的积极性得以激发。从此,村规民约成了劳光荣的治村法宝,到现在已经过3次修订,内容增至29条。
针对村民乱扔垃圾的习惯,贺田村推出一套“源头分类可追溯、减量处理再利用”机制,把垃圾分成有机垃圾、可回收垃圾、建筑垃圾和有害垃圾,其中有机垃圾还山还田,可回收垃圾定期收购,建筑垃圾集中堆放填坑造地,有害垃圾定点投放清运。
但要改变村民的习惯并不容易,一些村民当面抱怨村干部“吃饱饭没事干”。为此,村里专门成立卫生保洁领导小组,每月开展检查,项目包括室内卫生、庭院整洁、房前屋后卫生、牲口圈养、垃圾分类等,测评结果上墙公布。
半年后,村民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如今,贺田村将全村划分为5个责任区、23个垃圾投放点,农户上午8时前或傍晚5时以后,将垃圾投放到指定地点,保洁员每天清运,每个责任区还有专人监督。这套保洁机制彻底改变了山村的环境,被称为农村清洁工程的“贺田模式”,在全县得以推广。此后,村里还铺设了排污管道,新建污水处理池、太阳能垃圾处理房,成了远近闻名的无蝇、无狗、无违建的“三无”村。
天台皇都村:村务,百姓商定
“彩旗迎风飘,腰鼓咚咚锵,皇都换新貌,民心乐陶陶。”天台县白鹤镇皇都村的百姓都会念这个顺口溜。
村支书陈统龙说,村两委班子受欢迎,关键是有一个“绝招”:运用“五步法”管理村务,实现“村官民选,村事民定”。这些年,皇都村不仅摘掉了后进帽子,还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
皇都村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却因为村务管理不公开透明,干群关系一度僵化。“村里的事村民要有发言权!”针对不少农村出现的问题,天台开始实施以民主提案、民主议案、民主表决、创业承诺、监督实施为主要内容的村级民主决策“五步法”,村干部做事不再“包办”,而是根据群众需求,解决他们关心的问题。
有了话语权,村民们积极为村务出谋划策,连常年在外经商的村民,也以口头托付、书面邮寄等方法上交提案。几年前,村两委提出建设办公楼,一些村民则提出全村道路硬化,一时陷入争执。这样的大事,以往村民说话可不管用,而这次,村两委充分征求党员、村民意见,最终关于修路的提案进入了民主表决程序。从此,一段民谣在村里流传:干部放权社员夸,人人都能讲上话;大事小事大家提,村庄发展有方向。
这种场景在以往不敢想象。村干部陈绍强说,当时村民不满村干部的“一言堂”,一度对村务不闻不问,成了一个烂摊子,“上级政策无人执行,村级事务无人办理,村民纠纷无人调解”,曾有7年没有发展过一名党员。实施“五步法”后,很快凝聚了人心,改变了局面。
村里建设康庄路时,集体一时拿不出钱,干部自掏腰包垫资——这一前所未有的举动感动了村民。70多岁的陈妙莲带头捐钱11000元,随着工程进展,又动员两个在外经商和工作的儿子出资,全家人捐了15万元。
全村上下干事创业的激情也被激发出来。近年来,村两委班子确定的实事全部完成,无一“挂账”。在生态村建设中,铺设排污管道3000多米,清理灌溉沟渠2500米,新建公厕4座,安装路灯80盏,沿村广种桂花、樟树。在整治环境时,村里仅用两天时间就清理完625口粪坑。
如今走进皇都村,最漂亮的建筑是村文化宫,活跃着舞龙队、舞狮队和南拳队等十多支文艺队伍,各种文体活动持续不断。村里每到节日都举行茶话会,村干部经常与在外经商的务工人员保持联系,商讨发展效益农业和规模养殖业,共谋致富之道。
(本报记者 阮蓓茜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