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之路
——社区治理创新的余姚实践
文/仇欢 谢敏军 张伟 余松青
——社区治理创新的余姚实践
文/仇欢 谢敏军 张伟 余松青
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人类不断描绘着“理想城市”的模样,寻求着一条通向理想之城的大道。
假如将城市比作一艘远航的大船,船行千里,既需动力,更需平衡。平衡之美这把标尺已经成为衡量城市管理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从宏观层次而言,当前快速行进的城市化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摆脱传统城市管理,走向现代城市治理,实现城市善治。
善治源于探索,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改革是永恒的。
余姚市中心城区有27个社区、215个住宅小区,常住居民近50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45%。对这座城市来说,社会治理就是一项影响全局的民心工程。
这是一片文明和谐、幸福宜居的土地,满目葱茏的城市书写着创造的活力,鳞次栉比的社区楼群展示着“党建引领、四治并进、多元参与、分类治理”的新模式。
社区治理创新作为余姚市改革的一个“亮点”,改变着城市社区面貌,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传递出的是一座县级城市如何向更高层次城市发展跃进的积极信号。
人本之城——社区治理跟着民声走
一座城市的治理方式不仅仅体现着城市管理者的睿智,也蕴涵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反映着城市的人文精神。
从最初的管理走向如今的治理,一字之差折射余姚的新理念。由传统的以政府为单一主体的城市管理转变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众多元主体参与的现代城市共治模式。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在余姚,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是近几年发展的主题。
从政府“独唱”到政府“领唱”,公众参与,在余姚的城市治理实践中,绝非仅仅是口号。“在城市治理上,我们强调居民的参与和监督,多元参与才能营造出城市的多彩生活。”余姚市社区办负责人表示:“居民群众参与城市及社区治理,既可以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也可以调动社会参与城市治理的热情。”
余姚市创新社区党建和直联服务群众模式,提出“支部建在楼道上,社区服务下移小区居民中”的理念。在6900多个楼幢(楼道)、196个片区(楼群)中全面建立党组织及应急动员、网格服务组织,选配好党支部(小组)负责人及专兼职服务人员,建立社区“大党委”工作体系,实现了“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诉求、哪里就有服务人员”的格局。移重心、强互联,把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的末端全面补强,把管理和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千家万户,居民能少跑一段路、少操一份心,确保党委、政府的声音和部署能一竿子插到底,群众能更加有效地组织起来。
针对2013年洪灾对全市各社区造成的影响以及灾后重建的需要,2014年以来,余姚市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和“平安余姚”创建工作,大力发展以党员干部、团员青年、各类代表委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社会组织骨干为主力的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建立社区志愿者公开招募、登记注册、爱心储蓄激励等机制。目前,全市新建立了110支志愿服务团队,经常开展文明劝导、社区服务、治安巡防等社区志愿活动。
同时,借鉴新加坡及我国香港等地社区建设经验,聘请党员干部和“二代表一委员”担任“小区专员”,利用休息时间到小区坐班接待居民群众,了解家长里短,协调琐事烦事。
社区治理既要治也要理,落脚点还是解决问题难题。
说起宜居难题,不少居民一定会提到物业管理满意度低、小区治安差和停车难等问题。针对这些难题,去年以来,余姚市首试发布小区创安指数,大力推进小区物业分类治理,强力实施灾损和老旧、低洼小区综合整治,全面推进住宅小区业主委员会(住户理事会)扩面建设和规范提升,积极研究解决业主委员会及业主共有财产法人登记问题;同时,组织开展物业服务等级化、菜单式、规范化合同管理,探索管家式、酬金式的物业管理机制,这在全省属于首创。一年多的努力,换来了小区发案率大减三成,物业缴费率提增两成的成绩单。
整合资源关爱帮扶困难特殊群体。管困难群体、保底线民生是现代社会管理的基本职能,也是社区服务的重中之重。“今年开始,我们要以老、弱、病、残、困人群为重点,切实记上心、真帮扶,深入实施助老、助困、助学、助业、助医等‘五助’惠民工作。‘五助’当中,尤其要突破居家养老服务和特殊人群帮扶两个薄弱环节。着力打造一批老年宜居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品牌,着力让特困、特殊人群获得社会大家庭更多温暖。”余姚市社区办负责人表示。
探索多元治理、和谐治理的新格局,是余姚实现城市善治的基本取向。如费孝通先生曾提出四句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城市治理自当如斯。
和谐之城——实施“三位一体”小区居民自治
常言道,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城市社区犹如社会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作用不容小觑。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重心在社区。
2013年的10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和由此引发了百年一遇的洪涝,历史永远记下了这个特殊的10月。
余姚在众志成城战胜灾害,奋起重建抚平创伤的同时,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也在无形中变革。
那一年受灾较为严重的伊顿国际小区,整个小区被洪水淹没,积水严重,地下车库洪水倒灌,11台发电机严重受损,电梯因浸水不同程度损坏……如何组织居民积极参与灾后重建和1200万元的资金缺口等急需解决的问题令伊顿的业主们极为苦恼。
“可能这些都不是难题,而是难题的解决方案”。余姚市社区办负责人由衷地说,他作为余姚城市管理者的一员,另一个身份是伊顿的业主,也是灾后重建的执行者和见证者。
由于先前的11人业主委员会,人力少,缺资源,无法应对突如其来的大灾,伊顿国际小区顺势而为,去年9月首届共建理事会成立,经全体居民推选,共产生了53名共建理事会理事。建立了以小区物业管理为关键点的小区党组织、小区共建理事会、业委会“三位一体”的小区自治模式。理事会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有机关政府单位、工商企业,有律师、工程师,代表性广、可用资源多。
作为余姚“吃螃蟹”的小区,自共建理事会成立以来,不仅解决了灾后重建的资金缺口,还利用理事会资源做出合理的重建方案,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群众的参与,他们既是受益者又是行动者。
为强化小区“三位一体”组织架构,规范自治行为,提高自治能力,该小区还招聘了小区专职人员,出台了共建理事会章程和居民公约,并规范了物业管理合同。今后,共建理事会将与小区党支部和业委会一起,着力推进以小区物业管理为重点的小区事务,提升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这座城市的另一边,每天晚上11时至第二天凌晨4时,由4名穿着迷彩服、戴着“红袖标”的小区治安巡逻人员组成的队伍会准时出现,构成社区夜间治安防范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去年6月至今,阳明街道8个社区已坚持夜巡200多天,社区盗窃案件同比下降36%,他们真正成为社区平安的‘守护神’。”阳明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与一般的治安巡逻队伍不同,这支夜巡队伍除了1名专职治安巡防队员、2名兼职治安巡防队员外,还有1名社区在册(在职)党员或者群众骨干,这种“1+2+1”模式夜巡队伍的最大特点,是“专兼结合,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群防群治”。
余姚市通过全面推行社区民主协商制度、开展住宅小区“三位一体”业主自治试点等形式,深化居民自治机制。通过大幅为社区减负担、增投入、配社工,让社工腾出手来走进居民搞服务,提高社工与居民的见面率、熟知率、互动率,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功能,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创新自治的内容和形式,激发自治活力。2014年以来,全市涉及社区建设、治理的信访量呈逐月下降态势。
幸福之城——
打造有温度的熟人社区
英国《卫报》曾经发表过一篇长篇通讯——《世界最幸福城市的奥秘》,认为最幸福的城市应该这样——街道上应该有一群群玩耍的小孩,有一对对散步的夫妻与情侣,有在街心花园集体跳舞的老人,有相互致意与问候的偶遇者。
同样,费孝通在《乡土中国》提出的“熟人社会”的社会学概念,多少有些让我们怀念温情脉脉的“小伙伴”时代。
在现代城市里,尽管人们同处一个小区,但彼此不熟悉,来往不多,沟通较少。然而,在余姚市的很多小区,多年来,实行居民自治,引领熟人社区回归,任凭时间飞逝,保持着熟人社会里的那份信任、关爱与和谐。
在“互联网+”时代,余姚市凤山街道东江社区创新地推出“e线”工作法,让一条看不见的“e线”,成为辖区12个小区、2937户、7000多居民情感相连的纽带,成为快速高效解决居民急事难事、社区大事小事的“管家”。
2013年“菲特”台风期间,社区通过QQ平台将商店信息、最新水情等信息发给各小区居民,并鼓励居民互相照应、互通信息、平稳度灾,不仅召集到本社区的志愿者,还吸引了来自慈溪等地的志愿者,第一时间给安置在东江校区的群众送去被褥、食物以及饮用水。
前几天,网友“春江花月19幢”在QQ群求助:“请问东江小学新生什么时候报名?户口不在这里怎么办?”很快,有好几位居民热心支招,社工除详细解答问题外,还把了解到的最新招生信息公布在网上,以供有同样需要的居民查看。
经过两年的实践,如今,“相约东江”社区QQ群成员发展到将近400人,社区公众微信平台有1000多名“粉丝”。在社区QQ群内,社工信息一目了然,居民在网上互动频繁;135名法律咨询、文化教育、医疗保健、装修设计、金融理财等各行各业“专家”亮相,为邻居网上答疑,其中由余姚市人民医院组成的专家医疗服务队每季度还定期开展义诊活动;355名在职党员照片、服务岗位进行集中亮相,积极参加夜间巡逻、微心愿帮扶、清洁家园、义务献血、家园安全志愿者培训与现场演练等服务活动;辖区210户商家也乐于参与社区活动,捕商机、抓客源、送服务,一举多得。
梨洲街道学弄社区从维系和增进家庭亲情、邻里亲情出发,构建“邻里一家亲”的和谐氛围,营造社区与居民和谐融洽的关系,倾情打造有“温度”的社区。
每到年底该社区36弄7号楼的8户人家就会同吃年夜饭,一年又一年,这个温暖而幸福的传统一直传承,到现在已经是第20个年头了。20年来,这个楼道先后成为“宁波市文明楼”、“余姚市特色文化楼道”,还捧回了首届“感动余姚新闻人物”奖杯。20年,8户人家传承和坚守的不仅是每年的这一顿“八家宴”,更是门对门、户与户、人与人之间不变的关怀,以及20年如一日的邻里深情。
一座充满幸福感的城市,文化的灿烂给了人民内心的充盈。
余姚市充分发挥文化引领方向、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群众文化厚积薄发,汇成了精彩纷呈的百姓文化节、邻里文化节。
“邻里节”是新城市社区2004年首创的一项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也是社区特色文化建设的典型。“邻里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深受“马大嫂”喜爱的厨艺大比拼,受中老年人追捧的象棋赛、竞技麻将赛,又有施展青少年才华的书画展、才艺大比拼;既为文艺爱好者搭建了表演的舞台,也为团结和睦的居民准备了楼道拔河赛、乒乓球赛、门球赛、家庭趣味运动会等活动。
一个舞动的翩跹身姿,一曲清亮的大地飞歌,或是一个个感动我们的平凡故事,城市里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画面,一张张平和的普通人的微笑面孔,就是这座城市最温情、最动人的风景。
图片由余姚市社区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