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朝文新智

浦江校园响起婺剧乱弹声——

萌娃也有好腔调

  记者 徐贤飞

  通讯员 朱舒蔚 许乾虎 方雪红

  本报讯 下午3时半,浦阳二小放学了。五(3)班的盛晖翔没急着回家,而是拉着几个同学往浦江乱弹演唱表演班里跑。“这个礼拜就要展演了,我一定要把浦江乱弹演好,给家乡争光,给学校争光。”11岁的盛晖翔人小志气大。

  浦江乱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婺剧的主要声腔之一,它由当地民歌发展起来,明末清初时在浦江形成。现如今,仍然活跃在当地,全县有80余个浦江乱弹“什锦班”。

  “尽管浦江乱弹还‘活’着,但也都是老年人在玩了。这个有着多年历史的文化形态,要继续传承下去,就需要新鲜的血液。”在浦江乱弹班里,方雪红老师边忙着给孩子穿戏服,边介绍说。

  浦阳二小是浦江当地一所普普通通的小学,现有33个班级,1800余名学生。自创立之初,该校就以音乐为特色。2008年,婺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该校就被指定为首批婺剧传承试点学校。

  几年实践下来,浦阳二小成为了金华市非物质文化教学传承基地。由他们改编的婺剧《西湖游春》还获第三届“国戏杯”学生戏曲大赛全国一等奖,并在央视播出;去年12月还应省文化厅之邀,参加“浙江好腔调”戏剧展演。

  浦阳二小传承婺剧是火了,但压力随之而来。“大家都质问,怎么不救救家门口非遗呢?浦江乱弹也濒危了。”方雪红说,作为婺剧的一个声腔,浦江乱弹2006年就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主要活跃在浦江当地,断层的风险更大。

  针对此,去年浦阳二小开设了浦江乱弹民乐班和浦江乱弹演唱表演班,利用兴趣课和课余时间由老师组织授课,并聘请专业的浦江乱弹表演艺术家指导。与此同时,学校还设置了戏曲校本课,以金华市教育部门下发的《婺剧知识读本》为教材蓝本,结合浦江乱弹的相关内容,给学生进行欣赏、熏陶。并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摩所在社区的什锦班展演,让孩子们渐渐喜欢上了浦江乱弹。

  学戏要有天赋。浦阳二小在传承浦江乱弹中,就沿着普及、提高、升华三个层次,实施“金字塔”式的非遗传承教育模式,先是大家都普及,有兴趣的再了解提升,有天赋的再重点培育。

  盛晖翔学戏已经4年了,他和他的戏搭洪果,一套五六斤的戏服,一穿就是几个小时,哭过鼻子,但咬咬牙还是坚持着。“夏天最惨了,热死了!但我喜欢婺剧,喜欢浦江乱弹,我会坚持着。”盛晖翔说。像他这样爱着传承戏剧的孩子,浦阳二小先后已培养出120多位。

  “咦咦呀呀,这员小将真不错,身披盔甲马上坐,气宇昂扬吞山河……”在浦江乱弹演唱表演班里,盛晖翔和洪果正在吊嗓子。再过4个月,他们的浦江乱弹表演唱《中华孝道》还将代表浦江参加全省婺剧展演呢。“很累,很辛苦,但这是浦江特有的,我们很喜欢。”洪果说。


浙江日报 人文·朝文新智 00014 萌娃也有好腔调 2015-06-03 3901165 2 2015年06月0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