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新共同体”模式 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全面提升
江干 成功创建首批“浙江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区”
文/毛珺 沈健 鲍佩华
创新“教育新共同体”模式 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全面提升
成功创建首批“浙江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区”
文/毛珺 沈健 鲍佩华
五年间,新增31所幼儿园、中小学校,新增教师1400多人。
五年间,创新“教育新共同体”模式,释放改革红利,引入高校、名校理念,带动全区教育均衡发展。
五年间,全区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覆盖率达93%,素质教育带动学生体育、艺术全面发展,江干区中小学生艺术素养监测连续两年居杭州市第一。
紧随着江干区由城乡接合部转型升级为杭州政治、经济、文化新中心,建设“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浙商新高地、金融新蓝海”,打造“国内一流现代化中心区”的建设步伐,作为新中心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干教育一路向前,成功创建首批“浙江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区”。
江干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围绕致力于满足教育需求、致力于促进教育公平、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的“三个致力于”要求,创新具有江干特色的“教育新共同体”办学模式,江干教育实现从扩大覆盖向优质均衡跨越、从规范办学向品牌办学跨越、从区域影响向中心辐射跨越,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全面提升。
打造“国内一流教育现代化强区”
实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全区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覆盖率达93%,江干区初中学业水平质量检测成绩连续8年稳居全市前列。2013、2014年,在全市中小学艺术学科质量监测中,江干区中、小学音乐、美术学科质量连续两年获得全市第一,全区被各类重点高中录取特长生、特色班学生连续两年位居全市第一,输送特长生的初中学校覆盖率100%,实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这组简单的数据背后,是江干教育人多年来对素质教育的倾力付出。
江干区每年都把教育建设项目作为政府重点项目,列入年度为民办实事工程。仅2011~2015年,全社会教育投入平均增幅达到14%,教育总投入就达到40.7亿元。新建学校、幼儿园31所,其中幼儿园20所,小学10所,初中1所,新增班级379个。全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121所。
以“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全面发展、注重教学全过程”的“三全”质量观为导向,坚持“以生为本,以标为纲,以学为主,以导为方”的“四为”教学理念。早在2013年,江干区已制定《江干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工作指导意见》,规范、指导和鼓励学校自主进行课程建设,并从融入国家课程、开发特色课程群、建立共享课程、开放第二课堂四个方面系统推进。在扎实推进基础性课程的同时,江干区积极推进拓展性课程建设。
如采荷二小在传承孔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开发“新六艺”校本课程,融入了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体验式的社团活动,涵盖10多个科目,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凯旋教育集团下属的景华小学、南肖埠小学、茅以升实验学校、春芽实验学校4所小学开启“共享课程”,每周五下午,学生可以跨校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包括国际象棋、桥梁与工程、篆刻等特色课程;采荷三小开拓“第三教育空间”,每周三、周四学校不上文化课,学生不背书包回家,老师不布置家庭作业,周三走读杭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周四自主选课——特色课程。谈起这样“闪转腾挪”的目的,杭州采荷第二小学教育集团俞晴校长介绍说:“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学科教学上,我们要培养的是素质全面的‘现代公民’。”
目前,全区有7门课程被评为浙江省义务教育精品课程,天杭教育集团、笕桥实验中学、笕桥小学、采荷三小被评为杭州市课改试点校,其中采荷三小还被列为省首批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
培育“激情,智慧,奉献”教师 构筑教育人才全新高地
要强教育,先强教师。随着学校数量、规模扩大,江干区平均每年新增400名左右教师,全区教师平均年龄30岁左右。由杭师大主持的“江干区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评估”项目研究显示,“江干区中小学教师中,研究生、本科学历的比例,均高于全国和浙江省水平。”
彰显“激情,智慧,奉献”的江干教师精神,通过引进、研修、培养等多种途径,一支与“国内一流现代化中心区”相匹配的优质教师人才队伍轮廓初现。
针对不同教师群体,江干构建了“普惠型、需求型、服务型、终身型”的江干教师研训“三个三”新体系,即面向校(园)长、骨干教师、新教师三级梯队,围绕“教育理念、教育质量、专业素质”三个方面,健全校本分层培养、区内师资共享、跨区交流合作三项机制,整体提升队伍素质。“民办幼儿园园长培训”、“骨干高端培训”、“钱塘大讲堂”……忙碌的工作之余,活跃在一线的4000多名江干教师,依托针对性很强的八大分层分类研修平台,收获可贵的成长。
针对全区年轻教师居多的特点,江干区特别延长了原本只有一年时间的新进教师见习期,开始新教师三年培训计划,设定第一年练基本功,第二年练课堂教学,第三年练教育科研的特别培训,并要求新教师在外语、心理辅导、新媒体等新专业素养方面迅速提升。
杭州采荷实验教育集团校长何志英,今年浙江最年长的全国劳模获奖者:1999年创办采荷实验,2007年成立采实教育集团,迅速成长为杭州响当当的品牌学校,何校长本人扎根教育岗位42年,一直致力教学,2014年《学程导进:基于学生立场的初中教学方式变革》荣获国家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以实干、睿智、执着、创新精神书写教育传奇。
濮家小学教育集团黄凤英校长,全国巾帼建功标兵,10年来,以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阳光教育》为抓手,致力于学校集团化办学的改革创新和“阳光教育”的品牌建设,成功打造“合作+竞争”、“共性+特色”的多校区集团模式,办学成效显著,有力推进了江干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天杭实验教育集团的郑英在获评全国优秀教师时,回首14年前刚走上教师岗位时的忐忑和彷徨,感慨取得成绩绝非偶然,“我们学校特别重视青年教师和班主任的培养,专门成立‘旭日学校’,优秀教师队伍当时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鼓舞。”
据统计,江干区现已新培养国家、省级优秀教师166名,拥有省特级教师22名,省市荣誉覆盖率25%。被命名为“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实验区”。
创新“教育新共同体”特色模式 彰显江干教育品牌魅力
以教育优质、均衡、公平为目标,江干区提出“做精南片,做强北片,做活新区,优化全局”的思路,向高校引智借力,创新“名校新校”、“教师研训”、“区域联盟”、“院校合作”、“跨体制校”五大类“教育新共同体”特有模式,老校、新校一起办好,本地人、外地人同等享受,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
借力高校,江干学校实现质的飞跃。与杭师大合力创造“东城效应”,与浙教科院打造“教科附速度”,与省师干训中心组建“城市新区教师研训联盟”……在此基础上,又与浙江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浙师大附属笕桥实验中学、浙师大附属丁蕙实验小学和凯旋教育集团。
老学校顺利实现转型升级。2009年以前的杭州市江干区九堡镇,只有九堡中学和九堡中心小学,教学条件异常艰苦,教师流失严重。
2009年9月,杭师大东城教育集团挂牌成立,集团内的东城实验学校、东城中学、东城小学以及东城二小,从小学到初中全覆盖,由原杭州师范大学校长林正范掌舵,借助杭师大的声誉、品牌、学术、管理等资源,采用“高校+新校”集团化办学模式,吸引九堡区块的社会力量合力办学,东城教育集团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之路。
如今,学校原来生源大量外流的现象得到根本扭转,集团创建时只有2000多名学生,目前已快速增长到6000多名学生。
新学校依托本地名校品牌资源,茁壮成长。2013年9月新开办的丁荷小学纳入采荷二小教育集团,积极探索“独立紧密型”的新模式。在集团“和而不同”核心理念统领下,采荷二小采用管理团队、骨干教师双进驻等方式带动新校高起点开办,采二派驻校级干部3名、中层干部2名、双向交流的骨干教师已有6名,带动两校20余名教师岗位调整,部分一线教师在管理岗位上得到充分锻炼。两校实现主体独立基础上的文化理念、优质师资、课程资源、特色成果的充分共享,丁荷小学创新成立儿童阅读研发中心,开设低年级英语口语短课,初步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办学,很快赢得周边百姓认可。再如,将于今年9月开办的丁信小学纳入采荷一小教育集团,众多诞生于“教育新共同体”模式下的新校迅速崛起,共同助推“丁桥新城”区块晋升为新兴教育高地。
江干区教育局徐晖局长介绍,“十三五”期间,江干教育将继续按照“三个致力于”要求,聚焦教育内涵发展,深化“教育新共同体”,探索智慧教育,推进教育改革,完善治理体系。
未来五年,将新建学校(幼儿园)85所,重点加大城东新城、钱江新城、艮北新城区块的中小学校配套建设;大力推进智慧教育,建成“宽带、融合、泛在”的基础设施,建立“云、网、端”一体的学习环境,推进“智慧课堂、智慧管理、智慧服务”等项目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快教育国际化,创造条件在区域内引进国际化高端民办学校(幼儿园)。到2020年,聘请外教的学校达半数以上,建成20个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中小学与海外学校结对比例达60%,进一步增加境外交流互访师生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