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新闻时评

“信得过”,可信否

  信得过、信不过的背后,不只是语义的正反,更有监管方式和政府与民众之间互动的映射

“信得过”,可信否

  王玉宝

  国家旅游局公布了首批“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名单后,各地底气十足地玩起了接力游戏——

  广西自豪宣布:本区55个景区入选“信得过”景区;

  安徽也不甘落后:本省47个景区入围“信得过”景区;

  青海西宁宣布:8景区入围;贵州黔西南州宣布:2景区上榜……

  霎时间,各大景区仿佛都成了值得信赖的“好汉”。但是结果,你知道的,等待他们的,是舆论和网上铺天盖地的吐槽。吐槽原因,很简单,“名单”中的很多景区,看上去很是“信不过”嘛。一批早已被公众诟病的高票价、高消费景区入选“名单”不说,一些有过违规涨价“劣迹”的景区也堂皇登榜。更有甚者,前月,一批刚刚被国家旅游局暗访警告、还处于整改阶段的景区,也赫然在列,先黑后红,变色之快,令人不能不疑惑。

  这个新闻,发生在25日。到了28日,又有了两个变化。一是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负责人接受采访,他大意说,这个“价格信得过”名单,不是对景区过去的评价认定,而是景区在价格方面的承诺。注意,只是“承诺”。那么,既然只是景区的承诺,又何至于这么快就将“价格信得过景区”的“金名片”拱手相送呢?所以,第二个变化来了。事实上,早前国家旅游局官网以及各大媒体报道中,出现的都是“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但28日早上,在国家旅游局的官网上,此称谓已踪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全国承诺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名单。

  这事儿,细想起来有意思。少了“承诺”二字,意义大不同。没有这个词,就等于将一个将来可能发生的事实,变成了已经发生的现实,也将景区的主观承诺,变成了社会的客观评价。此间词义的差别,是简单的语法问题,想必国家旅游局不会不明白。但如此简单的错误,为何还能发生?如果说仅仅是行文的疏忽,恐怕难以令人信服。如果这种错误,真是监管者管理姿态的映射,那就值得反思了。因为,如此缺乏锋芒的监管,如此随意的荣誉赠送,不仅损害监管者在公众心目中的威信,也弱化了其在被监管对象心目中的威慑力,更使得诚信建设这一严肃之事,变得有点儿戏。

  推动景区价格诚信建设,未必没有积极意义。问题是,在公众对相当多景区价格行为不满的情况下,监管需要的是利器,监管者更多是该唱红脸,而不是这种温吞吞的让景区自我承诺的方式。虽然,监管者提出推出此名单,是为了有利于社会监督。但监督的方式何在,举报电话是哪个,谁来受理投诉,接诉后几日回复,查实后如何惩处,这些最最重要、与社会监督直接相关的内容,我们都看不到,看到的只是一串景区名单。如果,这也叫推动社会监督,其效果恐怕难以乐观。

  其实,舆论如此吐槽“信得过”名单,倒也折射了价格诚信建设的有利一面。它彰显的是互联网时代,公众的话语热情,以及网络空间对于揭发违规逾矩者的巨大威力。如今,“互联网+”风行一时。它不仅在经济领域内推动经济转型,更在社会管理、民众生活方面提供极大便利。如果真心建设价格信得过景区,何不发挥广大网民的积极性,利用互联网挖掘旅游大数据,在民众监督、旅游调控、口碑建设、监督管理等方面,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更好平台?

  ■我来打酱油

  @陈元华仔:景区“信得过”,百姓说了算!昨天被警告,今天“信得过”。难道是孙猴子脸,说变就变!如此神速,三岁毛孩也不信!看一看,瞧一瞧,仍然是园中园、票中票,玩的是套中套!服务缺失,欺客宰客,“三年不涨价”实为“三年不停涨”!金奖银奖不如百姓夸奖,百姓心中有杆秤。

  @kellykeron:能够入选“信得过”榜单,是对景区最大的肯定。可惜,评选标准不公开,程序不透明,缺乏群众的参与,导致榜单本身就“信不过”,景区又如何“信得过”?

  @老吕飞刀:自从我知道匾牌可以花钱买的事,我再也不轻易相信什么“信得过”之类的事了。再者,“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这是用什么标准评的?又是谁在评的?稍微一想,就应该有了明确的答案。

  @开心美味来:搞个“互联网+景点”怎么样?所有门票搞一个像刮奖那样的ID,游客可凭ID登陆网站给景点写评价、提建议。想去的游客上网一看就能了解情况,就让来自群众的大数据给每个景点一个最公正的评价吧!


浙江日报 新闻时评 00003 “信得过”,可信否 2015-05-29 浙江日报2015-05-2900011;3898050 2 2015年05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