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7版:乐活人居·品位

花鸟情淋漓 丹青意天成

——记青年花鸟画家杨国明

  花鸟情淋漓 丹青意天成

  ——记青年花鸟画家杨国明

  赵畅

  青年画家杨国明,自幼喜爱绘画;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庭贫穷,无法升学。为凑补家庭之用,他开始在村五金厂打工。可劳动之余,依然坚持绘画。1992年,他应征入伍。见其有相当的美术基础,领导安排他到部队宣传科工作,后又被送入河北书院深造,并有幸得到河北书院院长、河北省美协副主席江枫和河北省山水画协会会长、著名画家钟长生的指导。

  因为悟性高,又肯吃苦,杨国明很快掌握了花鸟画的基本知识和技法,并脱颖而出。闯荡在花鸟画的世界里,杨国明有过彷徨的苦闷,也有过顿悟的雀跃,更有过成功的欢悦。他并非热衷标新立异,专注在娴熟掌握传统笔墨上下功夫;他从未停止探索新路,不甘于重复古人和今人。他深知,如果一个花鸟画家一味地浸淫传统而不思变革,那么,自己至多是文人画的末路英雄,不可能有独树一帜的造诣——在当今中国,有谁还能在传统上超过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三位大师呢?正是因为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杨国明立足于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纳绘画的各种表现手段,丰富造型语汇,使花鸟画保持蓬勃的生命力而进入崭新的足以反映时代风采的高度。

  细细欣赏杨国明的花鸟画,确乎自成风韵,独有风味。那变幻的色彩和婀娜的线条,在观众看来,是心与血的浸染,是心灵的渴求与现实的期待。正如一些书画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在杨国明的国画笔墨里融有西画技法,苍茫中含有娟妍的韵味,极富美感。其花鸟造型生动优美,有形有色,以中国传统笔墨为骨架,融进西画衬景,重视色——光和影的表现技法。湿笔取韵,使花叶枝干显现于或浓或淡的背景之前,不着眼于一笔一划的重复,或一花一鸟兼疏清峭的意趣,而是有层次地画出繁枝茂叶的欹斜掩映,有空间深度,使人如见其物、如听其声、如闻其香。

  他运用色彩一般求淡求雅。求幽艳,求腴润,墨色苍秀、酣沈,盎然富有生机。尤其宜于表现花卉林木、空谷山泉,使那轻蔼薄雾中栖息于枝头花底的幽鸟、鸣禽更富有诗意画趣,这无疑显现了他在花鸟画上的绘画才能。艺无止境,学无止境,杨国明还先后于1998年和今年分别进入北京画院国画系进修班、中央美院国画系进修班深造,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他在花鸟画上的修养。中央美院教授齐良迟对其新近创作的花鸟画作了这样的评点:杨国明很注意画的构图、穿插和布局,让人感到他的画很有灵动之气,而色彩淡雅、虚实相间,更突出了主题,增强了画的感染力。

  杨国明的花鸟画,总让人觉得其花有静气,鸟有灵气。其画作的悟性,盖源于静,源于生命本体的平常心。要知道,他的心是静的,所以在这喧闹繁嚣的世界上,才可以用一颗生命本体的平常心静观自然,将情和趣、笔和墨都融化在天人合一的大自然里,让人们在欣赏他的作品时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从而净化了心灵。

  杨国明告诉我,10年来,他最静心、最舒心的是在夜晚,且最好有雨。这样的夜晚读书作画,飘逸、轻松,不为时势所迫,不为生计所窘,不为媚俗做态。读书作画,完全是一种内在要求,是一种不受名缰利锁束缚的自由。恰如在3月的柳林中追逐流莺,亦如在5月的阡陌上与飞花共旋。当看完书、作罢画时,杨国明获得了一份难能可贵的空灵与妙曼、适意与哲思。杨国明为人豪爽,他的画室常常高朋满座,友人与其交往,常会痴迷于其“一剑一箫”,深情而豁达,酣醉于其古道热肠的侠气,飘飘然拂去红尘俗念,乐而忘归也。

  作为画家,钱是不能回避的。否则,连养家糊口都有困难,又何言艺术创作?杨国明除了作画和兼做书画经纪人外,再无别的职业。时下,做书画经纪人虽赚不了大钱,但他愿意,毕竟这一特殊职业可以双重反哺于他,令他安家立业。说到对名的看法,杨国明并没有作正面回答,而是说:“既然这辈子选择了花鸟画创作,就该努力出精品力作,就该把自己从艺术缪斯那里‘承包’的一片地经营得美轮美奂、人气鼎旺,这才对得起公众对艺术的挚爱。”这番耐人寻味的话语,是否可以视作杨国明从另一角度对名的深刻理解和对从艺的崭新见解呢?


浙江日报 乐活人居·品位 00027 花鸟情淋漓 丹青意天成 2015-05-28 浙江日报2015-05-2800007;浙江日报2015-05-2800009 2 2015年05月2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