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让孩子看见“紫丁香”

  石天星

  近日,2015年杭州市江干区中小学艺术特色学校工作推进会在杭州市采荷第二小学举行,推进会的主题是“沐浴翰墨书香,传承书法文化”。

  采荷二小是中国教育学会“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项目首批试点学校,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孩子每周都有一节书法课,由专业书法教师给他们上课。

  长期浸润在翰墨书香之中,孩子们更显安静、优容。用笔之法中所蕴含的哲理、诗词章句中的深意,他们或许还很难体会,但一扇小窗已朝人生敞开,那里将看到一个更丰富广阔的世界。

  美国诗人惠特曼写过的一首名为《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的诗,诗里写道:“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如果是早开的紫丁香/那么它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也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

  早期教育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所以作为大人更有责任让孩子看见“紫丁香”而非“杂草”。

  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这么一株紫丁香,它滋养了几千年来以进德修业相砥砺的士大夫精英,它涵养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根脉,它还阐释了外部世界和谐运转的秩序与法则,至今给世人启迪。

  2014年10月,中国教育学会在全国确定了463所“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项目首批试点学校,而浙江是全国试点学校最多的省份——独占117所。亲近传统文化是真正润物细无声的 “素质教育”,它不仅仅停留在“才艺”的表层,而是指向“修身”的内核。

  曾国藩是一个较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但其深厚的儒家文化功底和修身之严还是令今人感慨。2013年,中央国家机关评选确定了“最受中央国家机关干部欢迎的10本书,《曾国藩》名列其中。

  他在一封家书中这样指导两个儿子练字:“尔近来写字,总失之薄弱,骨力不坚劲,墨气不丰腴,与尔身体向来轻字之弊正是一路毛病。尔当用油纸摹颜字之《郭家庙》、柳字之《琅瑘碑》、《玄秘塔》,以药其病。日日留心,专从厚重二字上用工。否则字质太薄,即体质亦因之更轻矣……尔予厚重二字,须立志变改。”

  曾国藩从儿子笔力的不坚劲想到儿子体型瘦弱,劝勉儿子培养自己的厚重气质,可见,书法承载着修身的功用,练字实为练心。读经、做事莫不如此。

  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体悟每加深一分,个人的修养和智慧便增长一分。修养与智慧不仅有助于人们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充盈,也有助于人们与身处的世界更好相处。

  前不久,日本NHK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无缘社会》引发了极大关注。该片聚焦了社会中的这么一群人:没有要好的朋友,家庭关系疏离,没有固定工作,与家乡也很少联系。他们活着无人关注,死了连尸体都没人认领,甚至姓名也不为人知。

  城市化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隔绝已是现代社会普遍的症候,但当我们回望传统社会时,看到的则是另一番温情脉脉的景象。那里有故乡,有乡愁,有家族给予每个个体的以儒家文化为底色的庇护。在现代社会中,若能重新以传统文化凝聚人心,定会给每个个体带来更大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我们都想看见一个孩子/一步步地走进经典里去,走进优秀....../长大了/很有知识,很有技能/还善良和有诗意,语言斯文……同样是长大,那会多么不一样!”这是惠特曼对孩子的期待,我们也有自己民族的经典,我们有理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力量充满自信。

  人心都渴望尽善而尽美,更何况还是孩子。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让孩子看见“紫丁香” 2015-05-28 3897953 2 2015年05月2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