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1版:人文世界·文润浙江

美丽事业 风起云涌

  近年来,浙江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步伐坚实,共鸣声声;浙江文化事业活力迸发,热力绽放。一幕幕的文化传奇从“惊奇”演变为“震撼”,继而上升为年度文化事件;参与者、受惠者、见证者和记录者,是生活在“浙”里的每一个人。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近年来,浙江文化产业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

  自浙江被中央确定为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吹响探索文化产业蓝海的新号角以来,在敢于闯荡和变革的浙江人眼前,这份美丽的事业体格愈强健、扬帆更远航。

  随着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到建设“文化强省”、创建“两美”浙江,再到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若干意见,孕育、流淌于秀美江南的温润文化,在政策、资本的助推下,“爆发力”惊人。如今,推开每一扇门,打开每一座园区,踏入每一座城市,总能看到互相呼应的文化之美,总能闻到醇厚的芬芳。

  此刻,回望浙江文化产业发展轨迹,从一家20年前的电视剧“小作坊”成长为今天的综合性全媒体娱乐传媒集团的华策,几乎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我们的“研究样本”。特地把采访约在华策位于杭州西溪创意产业园东区的“大本营”,既是为了实地触摸那片培育了创新、智造行业榜样的沃土,也想一探究竟——那些大银幕小荧屏上的“好故事”,是如何在这里被发现、被讲述的。

  助理拿着签好的文件离开办公室前,轻声提醒赵依芳,“半小时后您跟重要合作伙伴有电话会议”。于是,采访也从“合作”的话题开始。

  “在成为某个领域内的‘明星’或是某个细分行业的‘老大’后,选择权、议价能力、辐射半径自然会获得相应提升。”浙江华策影视总经理赵依芳说。

  2014年10月9日晚,华策连发3条“重量级”消息。除了以3.23亿元获得韩国NEW电影公司15%的股权、成就中国文化产业在韩国收购的“史上最大单”,另两条是一笔高达20亿元的定增预案以及与百度达成的全面战略合作方案。20亿元的背后,有小米创始人雷军的身影,这也是后者首次涉足影视制作行业。

  “大数据时代,谁能‘玩转’以用户为本的产品理念和互联网时代的粉丝经济,谁就能率先实现商业运营模式的创新性转型。”华策首席战略官王丛说。

  谈起2013年引发国内影视业“地震”的华策、克顿“强强联手”,赵依芳说:“作为两家年轻的学习型文化企业,我们在行业追求和价值观等方面也有着惊人的默契,合作是‘水到渠成’。”

  当然,“默契”也包括浙江文化产业发展无可比拟的政策支持、市场基础以及流淌在浙江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有梦想的人很多,关键还要有坚守的东西。”赵依芳说,“我是土生土长的浙江人,华策的主阵地永远在浙江。”

  很多观众知道华策,是从2008年那部《中国往事》开始的。对一家在当时规模、资本、名气都不“大”的民营影视文化公司来说,投资5000万元拍一部从细节到场景都很“讲究”的史诗剧,实在是一次冒险。但赵依芳有自己的坚持:“既然选择做文化,就不能一味‘跑量’。”结果,《中国往事》一炮而红,赵依芳在“拿奖拿到手软”的同时,更坚定了文化精品梦。近年来,《国家命运》《推拿》《听风者》等影视剧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2015年最火的电视剧,当属由华策影视旗下剧酷传媒出品的《何以笙箫默》。凭借强IP(网络文学版权)基础和强大演员阵容,该剧日前登陆韩国三大电视主流媒体之一的MBC,成为首部在该媒体播出的中国偶像剧。

  2015年5月8日,由华策影视投拍、根据麦家小说改编的抗日谍战剧《刀尖》,在横店影视城举行了发布会。“我们很荣幸与一批有情怀、有实力的演员和制作团队一起,打磨一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献礼剧。”赵依芳说。《刀尖》被列为2015年中宣部、浙江省的重点影视项目,预计于今年秋季登陆荧屏。

  桌上静音的手机亮起,赵依芳略带抱歉地起身接听。“……没错,作为上市公司,在保证规模和业绩的同时,我们可以一起做些引领性的题材……”她在电话这端侃侃而谈。想起一位与赵依芳有过合作的业内人士的话,“一谈起影视剧,她的眼睛会发亮,总有层出不穷的金点子。”

  挂线后,听到这番评价,赵依芳笑了:“常有人说做影视的人特务虚,开口就是故事和梦想,但我觉得这是一份‘美丽的事业’,值得用心做,当然也值得用心聆听。”

  1992年以前,赵依芳的名片上打着“体制内”的标记——“记者”、“电视台台长”、“广电局副局长”……

  后来,“赵依芳”开始出现在电视剧的片尾字幕上——“出品人”、“总监制”……

  2010年10月12日,华策影视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也似乎正是从那一天起,赵依芳频频登台拿奖,屡屡宣布“大制作”、“大动作”。

  赵依芳一直强调自己的身份是“文化工作痴迷者”。从当年的“小作坊”到如今办事处遍布全球,在制作、营销、投资等方面风生水起的“电视剧第一股”,“创新”二字始终被她视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之首。

  最新出炉的第七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华策影视作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全国十佳电视剧出品单位,凭借2014年度净利润5.22亿元、同比增长47.2%的耀眼业绩以及对于自身战略转型的前瞻性布局,第二次蝉联此项国家文化产业领域最体现企业综合实力、社会责任最高奖项。

  就在一个月前,华策第二季度工作会议上,赵依芳关于“华策面临二次创业起步开局之时”的“高调”发言引起了外界的强烈好奇,一家如此成功的文化集团,为何还在谈创业?

  答案,就“藏”在她接下来分享的观点中:根据互联网时代的成功公式:趋势+平台+系统+团队=成功,对照自身平台和系统以及团队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相信,华策一定会成为世界一流的华语传媒集团。

  相比于当年在杭州莫干山路银星饭店的那次从零开始的创业,这一次的任务也并不轻松——对于一艘已具有相当量级、有责任为更多人提供“安全感”的“文化航母”而言,还要不要“放下身段”进入新的领域探索?对此,赵依芳的回答是:“我们将用更科学和理性的态度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对风险进行评估,更谨慎地作出每一项管理决策。对华策大家庭来说,“‘同行’比‘前进’更重要。”

  2014年7月,《中韩电影合拍协议》的签订,令两国文化产业交流合作迈向新层面;9月,正当国内各大影视公司纷纷筹谋如何开拓这个潜力市场之时,华策影视对外宣布,与韩国3家最具实力的影视制作公司签下战略合作协议。

  这样的速度令不少同行称羡。但在赵依芳看来,这绝非一次“冲动”的投入。2014年3月,华策影视在韩国设立了办事处;再往前推,早在10年前华策曾邀请韩国演员蔡琳担任一部古装剧的女主角。

  “有了上述积累,才使华策与韩国合作伙伴之间达成了进一步的认同和理解。”赵依芳说:“中韩影视剧‘你卖我买’的模式已过时,相较于好莱坞,亚洲文化可以互相吸收营养,互补双赢。”

  微笑曲线的不断延伸,是商业模式裂变的前奏。当外界还在关注华策下一步的并购计划,赵依芳和她的团队已经把目光回收。

  翻翻最近赵依芳在公开场合的发言,“理想”和“情怀”成了高频词。“近年来,我们一直在研究影视作品怎样适应85后、90后主流观众的话语体系,一抬头才发现,身边的‘创业小伙伴’也越来越年轻了。”赵依芳说,华策做了一个统计,公司的85后员工数量已超过50%,不少90后制片人开始独当一面。

  在她眼中,这群“孩子”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往往还带点哲学家的气质:“在告诉他们‘为什么这么做’的同时,应该更关注个体的感受,多听多问他们对华策的期许,以及对个人成长、成功路径的设定,才能更好地优化企业人才管理培养制度。”

  有人说,文化产业应把价值引导和社会效益摆在首位。也有人说,文化理应纯粹,但纯粹在今天只是个理想。在赵依芳看来,两者并不矛盾:“20年多来,公司员工从创业初期的个位数到上市时的40人,再到今天的杭州、上海、北京3大平台联动运营,我们对文化的专注度一直没变、团队间协同沟通的态度一直没变,对精品的追求也从未停止。

  “这是影视行业的‘黄金时代’,华策所做的一切努力,不仅是想成为‘弄潮儿’,也不仅是为了获取一个好‘机位’,而是想扎根于此,成为百年企业,永远做一个文化的推动者,永远与观众在一起。”赵依芳说,“我们正在寻找优质合作伙伴,建立更大的资源共享平台,欢迎具有研发力、创新力、执行力的团队或个人加入,成为‘华策全球合伙人’。”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文润浙江 00021 美丽事业 风起云涌 2015-05-27 浙江日报2015-05-2700014;浙江日报2015-05-2700012 2 2015年05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