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美丽乡村·延伸阅读

上虞山前村刘家十代不分家,和睦友善的家风代代相传

传统美德,一支悠长的歌

  “家风”是一个家族的共同信仰,有了这个信仰,一个家族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让后代子孙因之产生思想上的强烈共鸣,并体现在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一辈辈一代代的传承中,山前村中的老老小小都牢记孝悌礼义。走进山前村的每一户人家,都能看到一副家训被挂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看似平常,却是全村道德准绳和精神支柱。

  在绍兴市上虞区,有这样一个神奇的自然村。全村140多号人中,有100多人来自同一个家族。从北宋起,这个大家族便以孝义治家。一千多年来,村中族人依然长幼有序不分家,以亲眷相称。辈分最高者,则扮演着“族长”的角色,协助村干部处理村中事务。过去,整个家族的人还合在一起吃饭。如今,村里还留下来洗米池等多处遗址。

  究竟是怎样的纽带,将这个大家族维系至今?带着好奇,我们来到了上虞区丰惠镇陈夏谢村下辖的山前自然村。

百人家族守护家风

  山前村家族团结的事迹,在《上虞县志》中都能寻到一二:上虞古城丰惠刘家子孙后裔多达400余人,团结和睦,从不分家,也不曾发生争斗打闹。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皇帝下旨表彰刘家孝悌之风,敕封刘氏义门,以示嘉奖。

  然而,令我们感到意外的是,如今走在山前村,却找不到一个姓刘的村民,大部分村民姓陈。陈建尧告诉我们,原来北宋年间朝中出了奸臣,刘家人眼看要被奸人祸及,于是一夜之间全都改姓陈,以避杀头之祸。

  姓氏虽然改了,陈家却依然团结在一起。刚进山前村,就会看到一个不小的池塘。“可别小看这个池塘,这是我们共用的洗米池,当年全族人的米都是在这池塘里洗的。”陈建尧说,陈家繁盛之时,几乎家家户户都从自家门口修建一条避雨廊道通向洗米池。

  如今,虽然大家已经不再一块淘米煮饭,但是一旦遇到什么事情,依然会坐在一起合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由长辈出面,总能解决。

  “相较而言,山前村的工作,总是能够进行得比较顺利!”陈夏谢村党总支书记夏久升告诉我们,“去年村里的拆违工作,多亏了陈建尧他们呢!”

  原来,陈夏谢村在整治“一户多宅”问题时,发现山前村内有一连片的建筑群被认定为违法建筑。起初,夏久升怎么也做不通这些住户的工作。无奈之下,只好找到了陈建尧和陈松庆。这两位可是全村最高一辈中,年龄最长的。陈建尧和陈松庆两人跑到违法建筑群一看,这些住户里有自己的子侄辈,还有陈建尧的老丈人。

  “我们老陈家,一千多年了,就没干过丢脸的事儿!”61岁的陈建尧在大家族里,有着“族长”般的威信,他的嗓门一响起来,谁也不敢多吭声,“‘孝悌礼仪’四个字,连我们的孙子辈都知道,这是咱们一代代传下来的话,难不成要在你们这儿断了不成?”

  话说的厉害,但理却是这个理。对山前村人来说,家门的风骨好似高压线,“族长”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谁又敢说个不字。夏久升在边上暗暗佩服:“这么重的话,我们可不敢说,也就他老陈敢。”

  违法建筑顺利地拆掉了,因为拆房子而导致的生活不便,陈家人也都看在眼里,能帮的都帮上一把,让远亲们能够渡过难关。山前村延续千年的人际关系,早已在村民心中根深蒂固,无论多远的亲缘关系,长就是长、幼就是幼。“我看到有小孩在做不好的事,肯定会上去阻拦,不管他是不是我的小孩,”陈松庆说,“村里年轻人看到我们老人有困难,也会主动帮助,也不管我们是不是他的爷爷奶奶。”

千年故事传递家训

  山前村陈家历史上,没有出过达官显贵、豪商巨贾,这样一个家族能够绵延千余年而不分家,实属不易。更让我们意外的是,陈家并没有留下什么实体家训。除了村口的池塘,只有一个三米多高的青砖台门,在诉说着家族往日的荣光。然而,门上的雕刻已然风化,再也看不清上面的图案和文字。

  “保持家风,保护家族的风格,早就成了我们陈家人的习惯。”陈建尧说,“要说有什么祖上传下来的东西,那只有一个故事。”

  这是如今陈家100多号人都熟稔的故事:北宋年间有一官员乘坐官船去往宁波,在经过山前村时,却遭遇搁浅。当时尚未改姓的刘家家族中,有18个孩子正在河中游泳,见到官船搁浅,纷纷脱了衣裤下河拉纤。当这18个孩子上岸后,都随便拿起一条裤子便穿上。船上的官员很是纳闷:“你们就不怕穿错裤子吗?”孩子们回答道:“我们彼此不分家,不怕穿错。”为表感谢,该官员送给每位孩子一颗大枣。谁知道孩子们将大枣悉数交给了族长。官员从宁波返程经过山前村时,特意去拜访了族长。竟然发现18颗大枣原封不动地放在族长的桌上,不由大为赞叹。

  短短的故事,包含了兄弟团结、助人为乐、孝敬长辈等美德,对山前村人来说,这就是祖辈留下来的家训。夏久升告诉我们,自己做村干部这些年来,山前村的陈家人从未发生过激烈的矛盾,甚至没有听说过有人离婚。

  兄弟多了,容易因为赡养老人、分配财产等原因闹矛盾。这些事在山前村也从未发生过。陈建尧还记得,父亲去世的时候,将大哥叫到跟前,特意嘱托要照顾好母亲,“大哥去世的时候,又把母亲托付给了我,还让我帮助照顾他的孩子。”如今,大哥的三个孩子也已经长大成人,“这样的嘱托,我们家会一直传递下去,让老人和孩子都能得到照顾。”

  现在,山前村有了更加直接的方式来传递高尚的家风。“百善孝为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天道酬勤”……走进山前村的每一户人家,都能看到一副家训被挂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家风家训看似平常,却可以成为一个家庭乃至家族的道德准绳和精神支柱。

  如今,家风家训的传承已经不再局限于山前村,发掘、传承家训,在上虞已然成了风尚。倪梁村的村民们专门翻阅村史村志和家谱,整理出了倪氏家训和梁氏家训;章家埠村由村委会牵头,为村民制作家训牌匾挂在家中;上虞鹤琴小学专门开展家训活动,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提炼家训,以培养孩子的品德……上虞区计划,通过五年时间完成全区318个行政村2.5万户家庭的家训提炼展示。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延伸阅读 00020 传统美德,一支悠长的歌 2015-05-25 浙江日报2015-05-2500010;3891414;浙江日报2015-05-2500011;浙江日报2015-05-2500013 2 2015年05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