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经济·新浙商

看“鱼米之乡”传统渔业如何转型

南浔:鱼儿争跳生态门

  记者 祝梅 区委报道组 冯旭文

  提到淡水养鱼,全国各地,处处可见南浔人的身影。地处杭嘉湖平原水乡,河流交叉成网,鱼塘星罗棋布……丰厚的水产资源条件,造就了湖州南浔悠久的淡水水产养殖历史。如今的农业产业,都在跨一道叫生态的“门槛”。作为全省淡水养殖最强的县区,南浔的淡水水产也从传统的模式中不断演变生发,走起高效生态的发展之路。这条路,到底怎么走?近日,记者寻访“鱼米之乡”,看老产业如何焕发新面貌。

  一尾加州鲈的变身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有着“四大家鱼”的美誉,曾叱咤养殖业界,如今,南浔区的养殖家族里多了不少新的特色品种。其中,黄颡鱼和加州鲈鱼这两种鱼的养殖面积增加迅速,去年的总产值均突破2.6亿元。

  眼下正是加州鲈鱼的驯苗期。在南浔区菱湖镇,养殖大户章玉芬今年打算养40亩的加州鲈鱼。“我们现在直接用饲料驯化小苗,一般一星期左右的时间就够了。”她告诉记者,调整加州鲈鱼“饮食结构”的初衷,是养殖生态的优化。

  “加州鲈鱼的养殖一直以投喂冰鲜鱼饵料为主,不仅资源消耗量大,鱼塘水质恶化也快。”菱湖渔业技术信息服务中心负责人沈学能解释,冰鲜鱼的饲料系数在4到4.5斤,即加州鲈鱼要长“一斤肉”,大约需要4到4.5斤的冰鲜鱼。没吃完的饲料会在塘底发酵腐化,加上鱼类的排泄物,反而成了水产养殖最难控制的污染源。此外,鲜活饵料还可能携带病菌和病毒,引发烂鳍烂尾等病症,增加养殖风险。

  从冰鲜鱼到人工配合饲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是章玉芬。2011年,章玉芬拿出10亩鱼塘,和上海海洋大学的教授、省内的饲料厂一起研发适合加州鲈鱼的饵料,到2012年,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发初获成功。相比冰鲜鱼,配合饲料的饲料系数降至1斤,排泄物减少近3倍,同时,配合饲料漂浮在水面上,投喂用量更加一目了然。原先投喂冰鲜鱼饲料的养殖过程中需要1到2次换水,使用配合饲料,则只需要通过生物制剂或者具备洁水特性的水生作物进行水质调节。

  随之而来的更有经济效益。“最明显的就是人工环节”,章玉芬说,以前冰鲜鱼饲料需要冷库储存,每次投喂前还需要用机器绞碎,再进行人工投喂,耗时耗力。现在,饲料储存简便,鱼塘边配上一台投料机,夫妻俩能轻松管理三到四个鱼塘。

  半个月前,章玉芬的丈夫刚给周边近30户养殖户做了技术讲座。几年实践下来,投喂配合饲料的加州鲈鱼因为食用口感上没有泥腥味儿、对病菌的抵抗力强和更耐得住运输,被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和鱼贩认可,每斤的平均批发价要比食用冰鲜鱼饵料的加州鲈鱼高出0.3元左右。到去年年底,南浔区已有1300亩加州鲈鱼养殖,全程使用配合饲料。

  养殖“硬件”也在做改进。去年起,南浔区启动了水产养殖塘的生态化改造,鱼塘的进水和出水渠道被明确分开,还要配置尾水生态化处理设施。今后,鱼塘排放的水都将进行监测,老鱼塘换水直排河道的场景将渐渐消失。

  一条产业链的成形

  清晨6时到下午2时,沈永根不在鱼塘,就在去鱼塘的路上。在南浔区千金镇,谁家养了几亩塘,有多少鱼,什么时候收,没有人比沈永根更清楚了。

  “每天从我手里卖出的鱼都有7到8万斤。”和鱼打交道超过三十年,最开始,沈永根只是从养鱼跨了一步,做了鱼产品“经纪人”。2010年,他和几个朋友一起成立了千金镇永根生态渔业专业合作社。成立第一年,沈永根就做起了养殖配套,饲料厂为合作社配备了专门的人员,每天都有技术员去鱼塘巡视,记录水质状况、鱼苗生长情况。去年,合作社经销的饲料达到近3000吨,比头一年的经销量多出5倍。而“团购”省下的那笔饲料钱,被合作社作为风险互助资金,帮助大伙儿解决养殖困难,每年的规模都有1000多万元。

  到2012年,沈永根又琢磨着往上游发展,做起种苗培育。“种苗价格波动大,技术难度也不小,目前我们的种苗质量还不如四川等地,但这一块你不去做,鱼的品质也很难提升。”他说,合作社现在8000多亩的养殖面积中,有1000多亩用来做种苗,能满足社内近三成的养殖需求。

  “经营50亩鱼塘的,去年的利润都在30万元以上。”老沈得意地说,合作社已经发展了129户社员,占到千金镇养殖规模的四成。去年,儿子开始帮他一起经营,瞄准的正是当下最风靡的互联网领域。以杭州勾庄的摊位为展示点,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当年就创下了2500多万元的销售额。老沈注册了“浔坊水产”的商标,他说,现在大家现在特别关心水产品质量安全,他们的生态养殖也要通过品牌打出名堂。

  除去养殖的“一条龙服务”,生态产业链的成形,也少不了深加工体系的完善。在南浔区,坐落着国内最大的一家淡水鱼深加工基地——新雅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从鲜活鱼类到宰杀、加工,新雅一盘净菜制作的时间控制在5小时内,日加工量近8吨,马上又要加开一条新的流水线。”新雅公司总经理都勤峰说,公司有专门的鱼类深加工产品研发团队,最初主要对接餐饮系统,现在也开始做商超配送,希望把鱼类深加工产品送进千家万户。

  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新雅既有自己的养殖基地,也跟养殖户开展“订单农业”,每年从当地收购草鱼、青鱼,占到主营业务的三到四成。而旗下销量能排进前三位的海鲈鱼,则主要靠海南等地运送。“我们在广西、深圳等地都有养殖基地,也有进口鱼类加工。”都勤峰说,公司对饲料品牌、投喂时间、鱼的规格等都有详细的标准限定,这些要求也督促着养殖户们按照生态的方式完善养殖环节。

  一湾老鱼塘的新生

  池中养鱼、池埂种桑,在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之美誉的南浔,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早已有了先例:桑叶养蚕、蚕茧缫丝,缫丝的废水可以养鱼,蚕沙、鱼粪又能做桑叶的肥料,桑、蚕、鱼形成有机循环。如今,随着养蚕业向外地转移,一种富有特色的“油基鱼塘”种养模式从中脱胎而成。

  简单来说,“油基鱼塘”用油菜等作物取代原有的叶桑,在保持原有的生态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在菱湖镇卢介庄,3000多亩的特种水产示范区里,黑鱼、黄颡鱼、加州鲈鱼、青鱼、花白鲢等鱼类和塘基上的油菜、芝麻的收益综合起来,去年的总产值超过5500万元,刨去各项生产成本,亩净利润有6000到7000元。

  “在菱湖,改造成油基鱼塘的规模型现代水产园区已经有4万多亩。”沈学能说,池塘养鱼,塘基上冬天种油菜、夏天种芝麻或黄豆的特色模式,是菱湖人的“自主创新”。鱼塘里的淤泥可以用作塘基作物的肥料,而塘基上的油料作物都被厂家收购,剩余的副产品则做鱼的饲料。据测算,相较于水田,塘基油菜籽的亩产量增加了40公斤,更能节约开沟排水的劳动和成本投入。塘基的肥料取自天然,土壤中的养分又能随着雨水冲刷流入鱼塘,鱼塘的生产力也有所提高。

  如今,在南浔,油基鱼塘、鱼菜共生、稻田养鱼等综合种养模式已开启了新时代的生态篇章,而淡水渔业也已经从一产、二产环节,朝着休闲渔业的三产方向延伸。4月初,南浔试水举办了第一届油菜花节,活动将南浔的古村落、鱼庄和桑基鱼塘集聚区等景点串成自驾游线路,加上渔家乐表演、渔火晚会、原汁原味鱼汤饭品尝等环节,油基鱼塘焕发出新的魅力。

  有转变也要有保护,而保护并不意味着一味地守旧。在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规划了1007亩的湖州桑基鱼塘农业文化遗产核心保护区,其中有200多亩面积正在进行改造。当地政府从农户手中将鱼塘流转过来,将坍塌的塘基重新修复成形、完善鱼塘的形状和面积,在鱼塘之间铺就一条小路。

  “原先这些鱼塘基本上都被搁置了,”当地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交通不便,一些老鱼塘不复生机,规整之后,又能重新发挥价值。“我们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改造,到今年后半年预计完成近400亩面积的改造,改造完成后还会在边上改种果桑,重新租给养殖户养鱼。”他说,改造中的鱼塘已被农户“预订”一空,相对于叶桑,果桑主要做采摘桑葚之用,以后,改造过的桑基鱼塘将设置循环链展示区、处理技术展示区,还将有荷花观赏、菱角桑葚采摘、养鱼人家、养蚕人家、捕鱼抓虾体验等特色区域,加上其余的600亩原生态桑基鱼塘,共同打造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遗产交相呼应的新旅游名片。


浙江日报 经济·新浙商 00010 南浔:鱼儿争跳生态门 2015-05-21 3884038 2 2015年05月2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