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少文 城市缺魂
朱国良
近日,有一位浙江大学的城建专家告诉我:而今走到不少城市,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疑惑地发现,这里似乎就是繁华的美国,都是高耸的摩天大楼、四车道的高速公路、耀眼的霓虹灯、炫目的广告牌……他们不禁发问:中国5000年的丰富历史到哪里去了?
在过去的若干年中,中国不少城市建设遭受不小的蚕食,文物遭到戕害,城市失去特色,有600多个城市几乎是“千城一面”。为何没有特色?只因为少了人文精神这一城市之魂,日益稀缺了文化这一重量元素。纵观许多城市的发展进程,不难发现城市建设往往一味贪大求洋,追求气派气势,热衷豪华奢华,每个城市都在用同一种思路和模式打造这样的“现代化”,建设光靠有形的硬件去支撑,城市的相貌岂能不千城一面、在建设上岂能不千篇一律?
每一座城市都是当地经济、文化的标志,是社会发展历史的见证。钢筋混凝土能使高楼林立,但不能铸就高品位的城市之魂。人有文化,才有软实力,才有真力量。丰富的人文精神,是历史的积淀,是文化的结晶,是人们站在理性的高度、思维的高处,审视自然和社会的思维之光和智慧之炬。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更是宝贵的财富,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有了它,人可以站在高巅,看得更远,想得更深,不陷于浅薄,不流于浮躁,不求于作秀,不累于虚名。创新而不莽撞,奋进而不狂妄,理智而不虚假,成熟而不肤浅。往往既改造社会和自然,又和谐于社会和自然,把谋求自身的利益与谋求群体利益结合起来,把讲求子孙利益和社会长远利益统一起来。
北京的四合院、天津的阔胡同、上海的弄堂、山西的大院、杭州的小巷、江南的民居……这些建筑既体现了悠久的文明,又与当地的气候、地理、生活习俗相适应。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是永恒的历史明镜。要是让“西湖穿上西装,扬州着上洋装”,那就不伦不类了。欧洲的雅典、巴黎、罗马等名城都保留着浓浓的历史感,璀璨多姿的建筑形式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展示,那些历经沧桑的建筑瑰宝更凝聚着丰富的文化。欧洲人非常珍视历史和文化,他们总是竭尽所能保护古迹和名胜,并努力把过去与未来有机地合二为一。比如在巴黎、罗马,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友好交融,几乎所有的历史设施都得到很好的保存。在德国,即使是只有两三百年历史的城市,也都被视为“老城”,完整地保存着当年建筑的样子。
人文内涵,它的价值将“吹尽狂沙始见金”,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日俱增,闪现出不可磨灭的光辉。而每个城市都有“得意之作”,都有自己的骄人历史。如果说每一个城市都有一双独特的眼睛,通过它,我们可以轻易找到城市的灵魂,快速捕捉城市的个性,那么,这眼睛正是当地的特色文化。我们在城市建设中,既要保护又要发展,既要传承又要借鉴,还要锐意创新,不能盲目地求大求全,求新求洋,否则破坏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才叫糟蹋历史,有愧子孙呢!
■我来打酱油
@龙腾四海112:最喜欢江南那小桥流水人家梦幻般的民居风格,可惜现在人虽在江南,却再也难有眼福。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似乎在炫耀着社会进步的伟大成果,而这却是以牺牲一座座梦幻般的家园为代价的。我们并不排斥高楼大厦,只是希望对历史留存的梦幻般家园能够选择性保存,以解后人“眼馋”!
@justicelaw:饱含民风民俗的历史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原味和乡愁,也是一个城市区别于他者的“文化地标”。如果只偏好经济发展的数字政绩,而忽视对原味原貌的传承保护,城市的文脉终将在历史滚滚向前的波涛中“死在沙滩上”。何去何从,并不是问题,只要敬畏历史、尊重文化、重视人本,办法总比困难多!且行且珍惜。
@Comeon_LX:应该说,杭州的西湖真的是为杭州增添上独特的魅力。绍兴古镇建筑、水乡模式,曾一度被我认为是最具江南特点的模范。当然,“千城一面”的现象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一个城市,如果没有给人留下独特的印象,那这个城市就缺少生命力。一个没有本土特色的城市也很难让市民找到文化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