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新闻时评

朝着“绿富美”奔跑

  叶剑鸣

  近年来,象山县牢固确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走出了一条生态与民生、保护与发展水乳交融、互惠共生的科学发展之路。国家级生态县、国家卫生县城、中国最佳海洋休闲旅游名县、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一系列“国字号”金字招牌花落象山,“扮靓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的美好愿景正在半岛大地变为现实。

  象山一直没有停止追逐绿色发展的探索,在“生态梦”圆梦征程上,踏出一串坚实有力的绿色足迹。将生态优先理念贯穿经济发展全过程,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全面实施碧水、洁净、生态修复“三项工程”,建成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工程一期、二期等一批基础设施,推进工业发展高新化、农业高效生态化、海洋经济特色化,营造全程生态、全境生态、全民生态的良好局面。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9.1%,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5%以上,每立方厘米大气负氧离子含量1.47万个,农村环境整治由点到面、成片连线推进,半岛大地满眼绿色、郁郁葱葱,犹如一幅秀美的山水画卷,被誉为 “东方不老岛、海山仙子国”和“天然氧吧”。

  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与产业结构,决定了什么样的生态环境。以“五水共治”为龙头,实施“5518”治污行动计划,3年内完成500家企业排污提升和治理项目,建成500个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完成1000个畜禽养殖场和近800条河道水环境整治。强势推进“三改一拆”,累计拆除违法建筑314.3万平方米,完成“三改”121.3万平方米。泗洲头镇河婆岭村把“一户多宅”清理整治中拆下来的砖瓦、石板等,巧妙地用到村口巷尾、园林小径中,同时,对拆后腾出的土地进行重新覆土,种上四季蔬果,搭建蔬果长廊,添置农耕器具,使之成为村里的旅游景观区,以往落后的村貌而今焕然一新,重现了陶渊明笔下“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景象。大力实施“四换三名”,淘汰落后产能,仅去年一年,关闭铸造、涉氨等“低散乱差”企业171家,万元工业总产值综合能耗下降16.9%。

  作为全省乃至全国海洋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扮靓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的应有之义。扎实推进韭山列岛和渔山列岛两个国家级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开展鱼类、贝类大规模人工增殖放流,建设48万平方米“海洋牧场”,成功入选了全国首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高起点编制渔山岛区域保护与发展规划,实施北渔山岛国家示范项目,获批国家海洋公园。实施韭山列岛全国首例人工干预鸟类选择繁育地试验,促进全球极度濒危的“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种群在韭山列岛栖息繁衍,据观测已达43只,占全球总数的70%。同时,21名青年渔老大于2000年率先向全世界喊出“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的口号,成立第一个专事海洋保护的民间组织——中国渔民“蓝色保护志愿者”行动委员会,海洋环境保护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始终把美丽生态作为象山的最大本钱、最大潜力、最大特色,变盆景为风景,化苗圃为森林,扮靓的绿水青山已成为滨海旅游的优质资源,独特的山海风情正在成为金山银山,转化为百姓心中的幸福指数,“两山”正在深度改变象山、深刻影响象山。全县拥有4A级景区4个,年接待游客超过1500万人次,旅游经济综合收入达145亿元,成为长三角地区十大热门自驾游目的地、浙江最佳年休旅游目的地。一批农渔体验型、景区依托型、民俗文化型等农家乐业态蓬勃发展,2014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95万人次,营业收入超过3亿元,吸纳农渔民就业上万人;墙头镇方家岙村先后投入3000万元打造“河清、水碧、岸绿、景美”的秀美村庄,走上了叫卖山水景色的路子,如今,这个不到2000人口的村庄,已发展农家客栈经营户30多户,年接待游客超过5万余人次,旅游收入逾千万元。

  当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带来金山银山时,发展生态文明也慢慢变成自觉自律。时间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条路是正确之路、转型之路、希望之路、跨越之路。照着这条路走下去,把象山独有的生态优势化为经济优势,既扮靓了绿水青山也壮大了金山银山;照着这条路走下去,“两美”象山建设可期可待。象山,正在朝着“绿富美”奔跑。

  【作者为象山县委书记】


浙江日报 新闻时评 00003 朝着“绿富美”奔跑 2015-05-20 3875283 2 2015年05月2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