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天下·看时事

需对中美关系保持信心

  刘卫东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院教授兰普顿5月6日在卡特中心发表主旨演讲,对当前的中美关系深表忧虑:“2010年左右开始,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美中关系的临界点正在接近。我们各自的恐惧比关系正常化以来的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超越我们对双边关系寄予的希望。我们看到对以积极为主的美中关系的一些关键性支持正在受到侵蚀。美国政策精英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倾向于把中国看成是美国在全球主导权的一个威胁;而在中国,越来越多的精英与民众也把美国看作是阻止中国获得应有国际地位的一个障碍,也没有对北京的国内维稳提供帮助。”兰普顿今年1月曾被北京外交学院评为美国排名第一的“知华派”学者,而且他以往的对华评价都是比较客观温和的,对中美关系的认识也比较理性。因此从他的口中说出如此的“警世危言”,自然会引发广泛的关注。

  那么,中美关系真的到达临界点了吗?

  首先让我们看看何谓“临界点”。这本来是自然科学的专属用词,指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前应具备的最基本条件。显而易见,这种状态的转变属于质变,放在兰普顿的话里,就是说中美关系已经具备了发生质变的基本条件,而这种变化显然是朝向消极方向。按照兰普顿的解释,这是因为:第一,中美相互的恐惧超过了对各自的期待;第二,稳定两国关系的一些关键因素正受到侵蚀;第三,中美都倾向于将对方视为妨碍自身实现目标的威胁。

  我们不妨仔细考察一下这些担心。第一,这三点是否都很客观?中美两国对于对方的疑虑确实在加深,有关修昔底德陷阱的讨论早已成为两国的热门话题,但似乎还谈不上恐惧超过期待;两国关系的压舱石原指经贸合作,由于在华外资企业得到的优惠减少、中国用工成本提升、以及国内的反垄断调查,中美经贸关系确实在受到侵蚀,但同时中美在“伊斯兰国”问题、阿富汗问题、朝鲜问题、气候变化等议题上的合作也在加深,最敏感的两军关系也在发展;中美确实对对方的一些言行不满,民调也显示两国都有相当部分的民众将对方视为自身的主要威胁,但这种威胁似乎是潜在的,当前中美各自最明确的对抗对手也都不是对方。

  第二,即使上述理由都存在,是否意味着大转折迫在眉睫?从中国的角度来看,美国对华姿态一直没有实质变化,都是将中国视为防范对象;而中国的对美姿态也未发生质变,中美关系始终是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慎重冷静处理对美关系仍是国内主流思潮。美国虽然对华疑虑明显上升,但也只是担心中国可能会一步步“切香肠”,逐步蚕食美国在亚太的利益范围,而并非像前苏联那样在全球与美国争霸。美国的强硬派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的目标是有限的,因而美国彻底转变对华政策似乎仍缺乏足够的推动力。

  第三,即使到了临界点,两国关系就一定会发生突变吗?自然界的事物可以在临界点附近发生突变,也可以摇摆徘徊很久,最终又恢复原貌。中美关系被称为世界上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客观上正面与负面因素相互交织难以打破平衡,主观上两国均希望维护自身利益又不愿意为此与对方发生激烈冲突。这种胶着状态意味着两国关系发生突变并不容易。

  因此总的来看,兰普顿的判断有一定的说服力,但尚难以成为对中美关系前景确定性的预测,中美依靠两国的战略智慧依然有机会避免这一前景的出现。其实兰普顿也只是说,“中美关系正在接近临界点”而并未到达,我们依然需要对此保持信心并持续进行努力。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专家)


浙江日报 天下·看时事 00006 需对中美关系保持信心 2015-05-19 3885403 2 2015年05月1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