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吴重生诗歌作品朗诵会在京举行

与诗相伴,重温乡土情怀

  本报北京5月17日电

  记者 刘晨茵

  “浙江人习惯于奔跑/他们把太阳吞入腹中/从不喊渴”——今天上午,“吴重生诗歌作品朗诵会暨研讨会”在北京现代文学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文学爱好者以诗歌的名义相聚,伴随着温情脉脉的朗诵声,重温诗中的乡土情怀。

  这是一场别有意义的诗歌雅集。“在这个年代,遇见愿意读诗的人特别感动。今天过来的家乡人,他们不是我的粉丝,而是诗的粉丝。”看到乡音浓浓的现代文学馆,吴重生特别感慨。

  吴重生来自浦江,他是个媒体人。如果说新闻是走路,那么诗就是跳舞。白天,新闻头条;晚上,诗歌尾条——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字间自由穿越是他的真实写照。

  从2014年元旦开始,吴重生坚持在微信上创作“一日一诗”,短短一年多已得诗500余首,朋友圈里获点赞评论无数。“网络时代,诗歌恰逢其时,因为传播变得更加快捷、广泛。在‘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第一朗读者’等微信公众号上,几十万人同时读一首诗变得可能。”吴重生说。

  吴重生的朋友圈中,不少人受到他的影响加入了“一日一诗”的队伍,杭州西湖区英语教研员胡美如就是其中一个,今天她也千里迢迢赶到现场。“我是英语老师,自从开始写诗后,我能够在生活中发现之前视而不见的美。现在写诗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朋友圈中很多青年教师也开始尝试带领学生写诗。” 胡美如说。

  “一日一诗其实是一种比喻,至少比我们每天不加思索地把时间放走要好。每天能够和诗共存片刻,对每个人的思想和人生的升华是很有好处的。”面对诗歌产量与质量的争议,著名文学评论家张清华说。

  故乡与他乡是诗歌永恒的母题,乡愁一直是吴重生诗歌中的主线。他的诗集《你是一束年轻的光》中收录的第一首诗《浙江人都是海水做的》就和家乡有关,西湖、钱塘江、石埠头……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是他创作的源泉。“故乡”这样一个老题材,很容易写出陈词滥调,可是吴重生的诗仍能不落俗套,因为他的诗歌还有一个更大空间,就是南方和北方的隐喻和精神文化上的对撞。他的诗歌写出物中之情,写出了每个人对这个时代和自我的理解。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诗歌,参与诗歌活动,诗歌传播的形式也越来越立体、多元。不论是脑瘫诗人余秀华刮起的网络风暴,还是诗人汪国真去世引发的对诗歌的缅怀,诗歌正在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研究员霍俊明这样描述诗歌与日常的关系:“诗歌可以和日常发生巨大摩擦的关系,也可以发生精神上疏离和逃遁的关系,但是我觉得诗歌最终只有一点,一定要能够提高自我和每个人精神的能见度,尤其在雾霾时代。”

  “诗歌的未来,也是中国人生活的未来。全民阅读,从读书到读诗是很大的飞跃。我认为我们国家有能力,也应该秉承更高的一种精神追求出版更多更好的诗歌作品。”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有关负责人说。

  今天到场的嘉宾不乏一大批享有盛誉的诗人、评论家等,更多的是从浙江千里迢迢自发来到现场的诗歌爱好者。10岁的杨景添是研讨会上最年轻的嘉宾,正在兰溪读小学三年级的他在爸爸的陪同下,利用双休日过来听诗。杨景添爸爸对记者说:“诗歌或许在应试作文中不会考,但是我相信小时候播下的种子,会在他以后的人生中开花结果,影响一个人的成长。诗歌就是这样的种子。”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与诗相伴,重温乡土情怀 2015-05-18 3855889 2 2015年05月1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