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经济·潮生活

一截陶瓷,不仅是手机底座,更是一个音箱

瓷鸣,生活叩开设计之门

  记者 祝梅

  当传统的陶瓷工艺遇上高科技,会激荡出怎样的火花?通过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李锋老师的设计,如今人人皆有的手机,藉由古老的瓷器,散发出了穿越时代的回音。

  “The Voice of CHINA”,这款手机共鸣音箱一语双关,中文以“瓷鸣”命名。在设计之初的2013年,便一举拿下了德国红点的设计概念奖,去年又获得了中国工业设计界的最高奖——红星奖,成为杭州工业设计的一个闪光点。

  如今,“瓷鸣”在淘宝的众筹频道亮相,正被更多人所知晓。在产品描述中李锋写道:“这个作品的开发过程漫长而曲折……之前一直处于小批量生产阶段,现在我们需要有更多的资金能够进行大批量下单生产和销售。”

  取于自然的设计

  形似一截竹筒的陶瓷,以恰当的弧度弯在桌面,把手机插进量身定制的凹槽,人所能感知到的声效立即翻倍。而这一切,利用的正是声音共鸣的原理,音符在设计的空间里碰撞,将陶瓷“声如磐”的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

  “最好的设计是发现,不是创造。”在李锋看来,很多好的设计都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灵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需要一个触发点。他告诉记者,其实“瓷鸣”的设计灵感,也是受到一本杂志和一部电影的启发。

  “我当时看到一条消息,说有杂志在售卖时特意做成卷筒状,可以放置iphone手机来实现扩音,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加新卖点,吸引消费者。”李锋说,灵感拼图的另一片,是那部叫《那山那人那狗》的老电影,他记得特别清楚的,是电影里一个场景:侗族姑娘把一只碗扣在收音机上,收音机里的歌声一下子就变得响亮起来。

  实际上,“瓷鸣”并不是李锋所做的第一个设计。几乎同一个时点,他设计了一款“断桥残雪”青瓷香台,灵感正是杭州西湖的断桥:斜插一根香,燃香的同时,香灰则顺着香的脉络飘落在香台“桥面”上,呼应了桥面残雪的自然美景。这款寓情于物的设计因为蕴涵“杭州”的地域概念,常被当做礼物赠送出去。

  两年前,李锋创立了自己的原创设计品牌“器道”,秉承“器以载道,道法自然”的设计理念,希望将从自然中汲取的灵感更多地以物态呈现出来:去年,他带着女儿在西溪湿地看到“大黄鸭”,回来之后就设计了一款“小鸭磁吸”,通过内部的磁石,回形针被吸附在小鸭身体的下方,经由错落的摆放,看上去正好是“巢”的模样。

  “设计最大的乐趣,就是能把想法物化成现实,改变生活的角角落落。”他说,灵感源于生活,最终又以“物”的形式再度呈现于生活中,正是以“器”的设计服务于“道”的体现,设计理念的最终呈现,是从自然再度走向自然的一次次循环。

  让瓷器走进生活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目前,冠有“器道”之名的设计,无一例外的采用了陶瓷这种材质来进行呈现。李锋坦言,个中缘由,不乏自己对陶瓷的偏爱,但更重要的则是,希望这一材质的延展性能更多地被认可和运用。

  “陶瓷不光可以制成花瓶、碗碟,它悦耳的音质和音色,还能为它赋予更多的内涵,我国古代的乐器埙、瓷鼓就是用陶瓷制作的。”李锋说,和“断桥残雪”青瓷香台的顺利面世不同,“瓷鸣”的设计可谓是一波三折,波折的核心,正是陶瓷工艺的局限性。

  奇异的形状,让他在联系陶瓷师傅的时候时常碰壁,“这种样式,他们从来没做过,不知道能不能成功,就算成功,也比生产常规产品要费事得多。”李锋不是没尝试过其他材料,但最终效果都不如陶瓷理想。到正式试水,第一只拦路虎就是脱模环节。“放置手机的凹槽,必须要跟整个形态一起制模,如果缝隙太小,脱模的难度就很高,”他说,考虑到有些手机可能会带着手机壳等现实因素,这样一个小小的凹槽不仅要反复修改尺寸,维持产品的平衡,更要跟陶瓷的烧制工艺进行匹配。

  “手机放置上去,既要形成一个斜角,还要保证产品不易倾倒。”李锋说,底座削平面积的大小、整个音箱的直径……为了兼顾产品的稳定性和声音的品质,设计研发过程中,以毫米来计算的微小改动不计其数。因为还要忙于教学,李锋并不能一头扎进生产现场,每一个数值的变动和成型、测试,几乎都在杭州与景德镇的快递往来中不断磨合,一来一回,光是制模的次数就有十来遍,研发的时间也拖了大半年。

  麻烦还没有结束。就像我们在网店购买瓷器经常看到的那句商家描述:陶瓷制品因为工艺问题和高温烧制过程,偶尔会存在细微瑕疵。“陶瓷制品很难保准标准化生产,不同的窑位烧制出的成品,都会有尺寸和色泽上的差异。”李锋说,每个“瓷鸣”产品通过模具注浆成型后,还必须经过很多人工环节,良品率并不算很高。

  “最初一批成品,合格的只占半数。”李锋说,就跟设计的磨合过程一样,生产的过程也是一种磨合。但在他看来,能完成陶瓷在艺术品和生活用品两个功能上的“跨界”融合,这些波折是值得的,现在,“瓷鸣”也采用龙泉的青瓷制作,青白两色的“瓷鸣”,在两个传统陶瓷重镇焕然新生。

  设计要放眼未来

  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碰撞,促成了传统材料和现代科技的融合。以这个思路为脉络,李锋后来又做了另外几款文创产品设计,而前期的设计,也在不断完善和改进。比如,在这回的众筹平台上,除了常规款式的“瓷鸣”,产品也与时俱进,推出了适合更多款手机使用的Plus款。

  “Plus款的音箱对整体尺寸进行了调整,最主要的是长度上要比原先设计的款式多出8毫米。”李锋说,延长的回音通道,让立体声效果比原先更为突出,而小尺寸的手机,也能兼容使用。只不过,再小的改动也会“牵一发而动全身”,Plus款的良品率又被拽回到刚刚过半的程度,新一轮从设计走向生产的磨合又开始了。

  实际上,“瓷鸣”的设计研发、推广的节奏一直都比较慢,在登陆众筹平台前,产品推向市场试销时间已有近一年,而工艺的复杂、良品率的磨合,都限制着产品的规模生产。直到去年下半年,产品才逐步解决量产难题,走出常年缺货的困境。目前,“瓷鸣”正式销出的总数已达到4000多个。

  但李锋依旧看好“瓷鸣”的发展前景。相比市面上常见的一些手机音响周边,“瓷鸣”不需要电源,没有电磁辐射,扩音的原理完全遵照自然规律,不仅低碳环保,瓷质外形还能充当艺术品。“因为研发周期拖得比较长,从iPhone 4盛行到现在的iPhone 6 Plus,‘瓷鸣’都一路见证过来了。”李锋说,电子产品更新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反而是趋于自然的产品生命周期更长,现在,不少手机都把出音口设在底部右下方。

  “手机的形态当然还会变,根据出音孔位置的不同,‘瓷鸣’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但只要手机这个形态存在,它的变动并不会很颠覆,因为它还是要依赖于人手这个载体,考虑到手的极限。”李锋说,他也一直在思考更合适的呈现形态,要超越现有的“瓷鸣”,也许,他自己也是在等一场设计概念的“颠覆”。

  在李锋所任教的学院,很多老师都会推出自己所擅长或感兴趣的方向,成立一个设计工作室来进行更多头脑风暴。李锋说,他的方向仍然是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和陶瓷的运用,希望通过设计的再创造,用符合造物内在规律并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再度拥抱未来。


浙江日报 经济·潮生活 00010 瓷鸣,生活叩开设计之门 2015-05-15 3879760 2 2015年05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