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美绿水青山 转型发展奔跑在路上
林毅
海宁是经济强市、资源小市,从发展瓶颈、成长阵痛中一路走来,深刻认识到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就有什么样的人口结构,就决定了什么样的生态环境。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变革传统发展模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迈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在体制转型,必须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深化改革。我们把改革作为最有效的利器,用体制创新为“两山”构筑根本保障,无中生有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用市场之手倒逼企业转型发展,担起生态责任;率先推行“河长制”,市镇村三级干部认领河道;在全省先行先试全域实行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发挥政绩考核“绿色”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实施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设东部(黄湾)生态功能区。
迈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在产业转型,必须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转型升级。我们不惜代价、不遗余力,舍得拿出GDP速度去换取更高质量、更长时间发展,存量提质,增量选优,下好产业转型升级这盘“先手棋”。我们关停电镀园区、造纸化工等重污染企业,三年淘汰落后产能70亿元,是一种转型;我们率先着手机器换人技术改造,皮革、经编、家纺三大传统产业由“纺锤形”向“哑铃形”转变,是一种转型;我们培育了时尚、新能源光伏、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特色小镇,是一种转型;我们打造了三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以总部基地江南城为龙头的总部经济群展露雄姿,服务业增加值连续三年超过工业增加值,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是一种转型;我们开工建设浙大国际联合学院,全力推进杭州至海宁城际铁路建设,加快实现海宁鹃湖与杭州西湖1小时同城效应,是一种转型。转型已经开启,发展不容回头。
迈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在环境转型,必须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强自然生态保护。从长水塘、泰山港两大生态湿地到出现三类水,从生猪削减率列嘉兴第一、420万方温室甲鱼棚全部拆除到全省“无违建”市创建,从平原绿化7.3万亩完成省十二五任务2.6倍到省森林城市,从盐官百里长廊到省级旅游度假区,从城镇有机更新、星级美丽乡村到省级美丽县城,从二轮“六城联创”到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国民幸福指数逐年提升,一个城在水中、城在绿中、城在文中、城在文明中的江南水乡典范破茧而出。
迈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在理念转型,必须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让全社会共同担起守护生态的责任。挺起担当的脊梁大步迈向生态时代,这份担当体现在党员干部五(吾)带头、爱我海宁五(吾)带头共建美丽潮乡,体现在全市干部主动申领主办项目推动治水拆违工作落地,体现在市级机关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指导员用脚步丈量生态,体现在治水义务巡防队、市民监督团、企业家河长等全社会参与,体现在“最美”现象从“盆景”到风景。这份担当更体现在铁腕治污,对治水拆违不力的主体问责到底。生态文明之美是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是海宁人民一份庄严的承诺,也是一份美好的期许。
【作者为海宁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