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8版:乐活人居·品位

  方增先:以厚度求厚重

  本报整理报道

  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文化思想界异常活跃的时期。随着对外窗口的开放,有关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流派、思潮的各种图书被翻译介绍进国内,国内艺术家们开始尝试以各种现代主义的艺术观念、手法进行创作,寻找自由表达的途径,写实人物画如何走出自己全新的发展道路,形成既有时代特点又有自我个性化语言的新面貌,成为摆在人物画家面前的一个新挑战。当代杰出的中国人物绘画大师方增先,便是在那个时候开始新的尝试,以寻找水墨人物画现代化的新可能。

  “看黄宾虹先生的画,跟人家不一样,这里一勾,那边一笔,我在想,在勾什么呢?勾到后来就是积累,是怎么积的?直接用在人物上面是不行的,要有选择地嫁接。就像藏族人用的黑袍子,观众看的是黑色的,但是涂过几次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一种厚度,因为厚度才能厚重,做到董其昌所说的‘画外有意’。我那时候年纪还小,就有把‘即墨法’嫁接在人物画上的想法了。”

  为此,方增先进行了各种实验,他在东方与西方、历史与现实之间苦苦求索。他既向西方现代艺术汲取灵感和形式的资源,在水墨人物画中融入西方现代艺术中构成和变形的因素,也对中国民间美术的形式特点做研究,还回溯历史向传统中国画寻求笔墨形式与精神内涵上的支持,将人物画的笔墨特性、审美意趣反复琢磨,并融入自己的创作。

  用积墨法绘制的人物,大都凝重而沉郁,带有岁月的沧桑和苦涩,与传统中国人物画笔墨所传达的文人式审美情趣和精神气质有很大差异。从乡村走出来的画家方增先认为,这恰好可以表现自己内心一直关爱和敬重的对象——那些质朴的农民和牧民们,他们是生活中的劳动者,同时又是历史和生活的创造者。积墨法已成为方增先人物画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怀素书蕉》、《祝酒舞》、《梦》、《佛珠》等作品,是方增先积墨法初试告捷之作。《大山的回音》、《闲看行路人》、《家乡板凳龙》等则已是典型的积墨画法作品。方增先大胆的艺术探索,终于令他成为中国画坛具有广泛影响的“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和推动者。

  延伸阅读>>>

  方增先,美术家。2009年担任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院院长。代表作《粒粒皆辛苦》,被美术界公认是中国人物画早期革新的典范;作品《说红书》被认为是当时中国新人物画艺术上最成熟的作品之一;作品《母亲》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和齐白石艺术基金奖。2001年,方增先开始将目光收回身边,用积墨法创作了《大山的回忆》、《闲看行路人》等一批力作,是20世纪后半叶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

  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谈方增先:

  20世纪以来,新人物画的诞生和发展在美术领域成就斐然。方增先在众多为新人物画奋战的人中,成就尤为突出,他把西方造型系统改造成适应中国画所需要的基础,又吸收古今文人画水墨艺术,使之与传统笔墨相接,迈开大步,一直走到今天,并一直为画坛所关注。方增先以他不凡的生命激情来推进中国人物画的变革和发展,催生自己独特而丰满的笔墨世界。


浙江日报 乐活人居·品位 00028 2015-05-14 浙江日报2015-05-1400007;浙江日报2015-05-1400010;浙江日报2015-05-1400015 2 2015年05月1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