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4版:前程

从点亮创意到创新创业教育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勇担教育的时代使命

  陈海杨

  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怎么办?创业成功率低是为什么?创新创业能教吗?要怎么教?4月24日,由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两岸高校创新创业之问”论坛在该校的浙江创意园举行,同时,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的“创业型高校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本次论坛和研究中心能够落户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浙工贸”),与其近年来在创新创业方面的突出表现不无关系。经过五十五载的砥砺耕耘,从厂办校到校办厂,创新创业的基因早已深入浙工贸的每个细胞。2001年,当其他高校还没有着力抓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时候,浙工贸已经启动创业孵化工程,为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浙工贸又陆续开辟了浙江创意园、温州知识产权服务园、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园国家广告产业园区等,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平台支撑。

  浙工贸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实践让与会人员“脑洞大开”,围绕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题,来自我国台湾和大陆的高校专家碰撞出了新的思维火花。

  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与责任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马陆亭教授在论坛上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服务,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浙江省从“两创”到“两富”,再到“两美”,不断深化战略部署,也是浙江人民通过自己的创新创业实践,走向“富”、“美”的过程。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又地处温州这个创业大市,浙工贸主动承担起了培养创新创业达人的责任和使命。

  马陆亭教授说:“虽然,创新创业教育提了很多年,但社会的满意度始终不高。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仅凭开设几门相关课程无法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可喜的是,浙工贸让我们看到了与其他高校不一样的表现。”浙工贸党委书记何向荣则表示:“如何按照社会的发展需求去完成这个使命,我们进行了很多探索,最关键的还是要从学校自身特点出发,贴近市场,打造有特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创意:创新办学体制机制,点亮学生创意之光

  “创意是创新创业的源头。创新是把一个好的点子加以改进,而创意则是想出很棒的原创点子,可导致思维转变,造成一次思想大跃进。学校要鼓励学生去想象。”来自台湾东南科技大学的李清吟校长在介绍台湾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时说道。

  但是为什么我们很多学生还是在说没时间去做创业?老师又在抱怨学生不够大胆地去尝试创新?“这些都要从学校本身的体制机制上找原因。这根指挥棒的方向不变,学生就不会有勇气和精力去思考。”何向荣书记说。为了打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创造一个利于开阔思维的学习环境,浙工贸首先疏通了学校的上层结构,对办学体制机制作出了创新。从厂办校到校办厂的转型,使浙工贸的办学自主性得到提升;党、政、工、学四驾马车联动,校园治理的民主性得以升级;办学模式由“校企一体化”向学园城互动生态圈转型,丰富了浙工贸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另外,学校探索出的一套“创业精神+创业教育+资产资本经营+自主办学”创业型高校发展模式,为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

  论坛当天,正值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55周年校庆,学生们用自己的奇思妙想上演了一出庆典盛宴,生动地展示了学校在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方面的成果。学校打破校庆晚会的传统,将学生作为本次周年校庆的主角,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草坪派对。

  派对上,各分院系根据专业特色设计的创意市集受到全校师生、校友的热捧。材料系的同学从学院搬来了3D打印设备,以花瓶和手机支架为例,在现场讲解和演示起了3D打印最新技术,引来了大批在校生、校友驻足观看。该摊位的负责人陈庆喜说:“学校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思想自由的氛围,鼓励我们基于专业进行各种创新。这次草坪派对上的摊位几乎都是对专业的创新展示。我们系有两个工作室,一个是魅客3D打印工作室,一个是光客激光打标工作室,考虑到光客的设备体积太大,所以我们最后决定用3D打印的主题来布置我们的摊位。平常也有很多同学好奇3D打印,所以我们也想让其他专业的同学能有机会认识一下我们的技术。”

  由学生社团主持的地掷球互动体验、四轴飞行器体验、巨型国际象棋等互动游戏也给整个校庆活动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吸引了大批师生参加。来自文创学院的施欣宏不仅参与设计了自己分院的创意市集摊位,而且还把草坪派对上的其他活动都参与了一遍。他说:“我觉得我们的校庆真正是全校师生的庆典,我们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但绝对不是一个旁观者。学校总是在不断鼓励我们要有自己想法,同时也给我们各种机会去尝试着实现自己的想法。”据不完全统计,当天共有5000多名学生参与各个现场互动节目。

  创新:大众化与精英式相结合的创新教育

  创新的本质特征是敢为天下先,具有很强的探索性,这就需要足够强大的自身素质。因此,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创新教育需要大众化,尽量使全体学生受到必要的创新教育,完成个人知识的积累和沉淀。与此同时,开拓创新也需要环境、技术和资金等资源支持,需要高校注重创新教育的精英性,对学生中特别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精英群体进行专门培养。但是资源是有限的,如何使这些资源既满足全部学生的创新需求,提升整体学生素质,又能让拔尖的人脱颖而出?为解决这个问题,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建成了开放式创新实训室,一方面向全院学生开放,另一方面采用导师制进行小班化精英式教育。

  “这是一个资源重新分配的开放平台。原来一个学生只能享受自己分院的资源,现在经贸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电子信息,甚至可以选择汽修的。学生对这个平台非常感兴趣,常常是学校一开放通道,就有很多学生进入网站,一抢而空。”何向荣书记说。目前,每个学期可一次性开放六大类80多个项目,分院系特色项目、技能竞赛训练、文科类学生工程训练、电子信息创新、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科研项目等六大类型,同时满足近3000多名学生的需求,学生们跨专业享受全院的实训资源。

  导师是创新实训室的灵魂。何书记介绍,导师们的个人能力和技术水平都很强,无论是搞软件、数码,还是瓯绣瓯塑,他们的专业功底都十分扎实。但是每个学生的专业程度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创意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是大班教学,效果就不能发挥到最好。浙工贸把创新实训室的小班教学作为对平时大班教学的重要补充,由一个导师带领4至5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和老师进行深入交流,从零开始,凭着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导师的带领下完成对知识、技术和项目的创新。2014年,浙工贸仅温州文化创意学院就为温州培训了120多名高级创意人才,产生了20多项文化创意研究成果。

  创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创业精神的传承

  高校创业教育是对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马陆亭教授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为什么低?因为创业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挑战,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需要社会资源的积累。也许学生不会一毕业就去创业,但是只要他个人有这个能力和意识,创业只是时间问题。”

  浙工贸以浙江创意园、温州知识产权服务园、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园为依托,成立创业学院。在初创期,学校邀请企业老总、创业翘楚指导学生优化创新创业项目,传授自己的创业和管理经验,为学生们答疑解惑。在实践期,学校通过创业大赛挑选优秀项目和团队,在浙江创意园里为他们寻找场地,由知识产权服务园为他们寻找风投、筹募资金。

  除了引进资源,浙工贸鼓励在校老师专业创业,带动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训,优化了校内创业资源。温州风险投资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小娟创办了自己的财务公司,组织会计专业的学生到其公司实习,为他们安排企业导师,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让他们了解了公司运作与管理。

  “学生如果能真实发生创业当然很好,但是学生在这个时期可能创业要素还不完全具备。但在创业氛围中成长的学生,创业会变成一种基因,会成为伴随他一生的精神。”何书记说。2003级汽修专业毕业生楼建平如今已经通过创业成为一个年利润上百万的公司老总,在这次55年校庆之际,他也回到学院来庆祝母校生辰,他说:“我能从成功就业到成功创业,要感谢母校给我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也是母校在我身上植下了创业精神,以及创业需要的诚信、坚持的品格。”据浙江省教育评估院最新数据显示,在对全省47所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毕业一年后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中,浙工贸位列总分第一。浙工贸毕业生的创业率在7%以上,也就是说,在100个毕业生中至少有7个人创业,成为温州唯一一所省人社厅授予的首批“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浙江日报 前程 00024 从点亮创意到创新创业教育 2015-05-12 3877487 2 2015年05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