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理论

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郭占恒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对凝聚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目标是导向、是标杆、是奔头、是引领。我们党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放在“四个全面”之首,确立了这一“战略目标”的引领地位,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世界先行国家没有小康和全面小康的概念,只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评价标准。小康是中华民族一直来的追求和祈盼,正如《诗经》所云:“民亦劳动止,汔可小康”。小康和全面小康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从国情出发,汇聚中华民族智慧的伟大创造。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即“小康之家”的设想。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007年党的十七大要求“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这“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标志。同时明确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不懈追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和首要目标。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和关键在“全面”

  随着实践发展和人民对小康期待的提高,我们党提出了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建设任务,“全面”二字越来越成为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关键和核心。因为没有全面小康,就没有普遍认同和真正意义上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内涵广泛和标准很高的概念。

  其一,全面小康社会覆盖的领域是全面的。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这“五位一体”无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主要领域和重点任务。换言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经济建设,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而且每一方面都有明确的建设任务和目标要求。这与我们党过去提出的小康建设内涵,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了很大发展。

  其二,全面小康社会覆盖的地区是全面的。全面小康是不分地域、不分城乡、不分民族的,是不让一个地方掉队的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等。这就要求全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都要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

  其三,全面小康社会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是“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的全面小康,是“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全面小康,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面小康,也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全面小康。全面小康的内容既是宏大的,又是具体的,包括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全民健康,使广大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使全面小康惠及全体中国人民。

  其四,全面小康社会覆盖的标准是全面的。2008年6月国家统计局推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方案中的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6个方面23项指标组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是一种综合指数,实现程度60%为总体小康,100%为全面小康。据测算,目前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已达83.55%。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早已超出国际普遍认同的上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阿·英克尔斯提出的现代化10条标准,甚至高于初步现代化国家的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全是有把握的。但同时也要清醒看到,要在今后5年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正如党的十八大所指出的:“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方面,我们要解决过去发展中形成的影响全面小康实现的问题绝非易事。比如说,经济建设方面,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比较低,城乡、地区和民族之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很突出;政治建设方面,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根除腐败、特权和行政垄断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社会建设方面,发展机会不平等,收入分配不公,诚信缺失,安全生产事故频发,食品药品安全等问题还很严重;文化建设方面,价值观扭曲,信仰迷失,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问题还很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部分地区资源枯竭,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以及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形势还很严峻。如何有效解决或缓解这些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艰巨任务。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由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面临着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三期叠加”的机遇和挑战,面临着实现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等的“再平衡”。这些重大变化,预示着今后5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决不能再走过去发展的老路,而必须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方面,有更大的担当和作为,积极探索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思路和新模式。而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浙江应走在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发展一路高歌猛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间,在历届省委、省政府工作的基础上,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做出了实施“八八战略”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对浙江提出的“努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和期望,不断把浙江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

  我省根据中央要求和浙江实际,率先提出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明确为到201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比全国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前了5年。这些年来,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到201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以深入实施“八八战略”为总纲,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总要求和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部署,全力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浙江的具体实践,确保每个“全面”都全面落地,每个“全面”都走在前列。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根据省统计局2014年3月发布的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评价结果,按照以往监测评价的延续性以及各省市之间的可比性,2012年浙江全面小康指数达到95.82%,比全国的83.55%高出12.27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三位,省区第一位。考虑到近三年来浙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到2015年也就是今年底,浙江如期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应该说是完全可能的。

  【作者为省委政研室原副主任、研究员】


浙江日报 理论 00007 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5-05-08 3855350 2 2015年05月0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