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1版:乐活人居·业界

浙大网新集团科技园:

做时间的合伙人

  浙大网新集团科技园:

  做时间的合伙人

  王钏

  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产业地产可谓“异军突起”。

  相较传统房地产开发模式,产业地产更需“精雕细琢”,其实际操刀者须熟悉城市产业发展脉络、把握区域经济发展动向,致力于做“空间的服务商,时间的合伙人”——即提供定制化空间产品和综合配套服务,并在企业发展的各个时间段充当同甘共苦的合伙人。

  浙大网新集团科技园(以下简称“浙大网新”)作为浙江产业地产早期的探路者,自2012年起,便调整传统房地产开发模式,致力于打造以“以产业为驱动、以运营为导向”的科技地产开发模式。近日,“科技园区的爱好者”——浙大网新集团副总裁、网新睿研创始人黎恒接受本报专访,介绍了浙大网新在产业地产运作方面的独特理念及模式,并对创业创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问:浙大网新作为浙江甚至全国产业地产的先行者,对产业地产有何独特看法,秉持怎样的开发理念?

  黎恒:科技园区是城市的一扇窗口,里面集聚了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资本、科技、信息等多元要素,是城市和产业的连接器,是复合型、开放型的创新社区。我们的第一个项目从2003年就开始,到目前已经有十多年做园区的经验。刚起步的时候我们依托浙大,有自己的IT产业服务资源,就想能不能打造出一个平台?后来慢慢发展成了一支专业力量,并逐步形成了网新在科技园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这就使得浙大网新园区被复制的难度较大。

  此外,园区开发必须将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两者结合起来。目前浙大网新已成功开发运营10多个项目,其中最为典型的园区是浙大网新软件园、浙大网新慈溪智慧谷等,其中慈溪·智慧谷项目经过前期充分调研,主要打造工业设计、软件研发、文化创意等助力慈溪转型升级所需的新业态。

  问:浙大网新目前已成功开发运营10多个项目,能否介绍浙大网新的开发模式和成功经验?

  黎恒:我们上一轮的产业地产发展是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城市扩张相伴而生的。传统房地产以开发为导向,即拿地、盖楼、快速销售或部分持有物业,主要还是从地和房的角度来运作。这种模式到现在就走不通了,浙大网新自2012年开始便做调整,采用以运营为导向的产业驱动型模式。

  如我们在当地城市做科技园布局时,按照传统模式我们只要做简单的房地产选址投资报告。然而,现在我们须对整个城市产业发展走向要有清晰的把握,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深刻的理解,这种把握和理解的功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先以轻资产切入。

  目前浙大网新在进入城市时主要采用轻资产模式,如去年四月份签约的义乌科技创业园,就是将园区运营整体托管给我们。运营商必须对义乌当地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规划布局、投资环境等有深刻的了解,结合杭州与义乌的城市连接、义乌国际商贸资源等具体因素,这样既把握义乌优势,又引入外部动力,才能对很多高科技项目进行精准嫁接,这就决定了浙大网新的运作模式远别于传统房地产行业开发模式。当对园区进行选址时,我们前期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分析工作,如定位、周边配套、企业数量摸底等。我们对运营有精确把握,因此在前期能充分考虑到方方面面的事情,杜绝项目建成后嫁接难的问题。

  问:浙大网新在产业地产配套及企业服务方面有何特色?

  黎恒:浙大网新在建设园区时,始终遵循配套先行的理念来引入大量人流,在互联网上就称为流量。如我们的食堂都是遵循免费的模式;园区内有很好的弹性政策,对好的项目团队给予下调租金的优惠以吸引更多的资源进入园区;在开发科技园区时,始终遵循开放、资源共享的互联网思维,所有办公室都免费开放,流量可以在这里汇聚,资源可以在这里得到高效嫁接。

  另外,我们特别重视打造园区运营服务体系,每个园区都将为入园企业提供贴心的运营服务,如项目申报、政策及技术创新咨询、成果转化支持、资本对接平台搭建等。

  我们在每个园区内几乎都会放置科技企业孵化器,如我们的“创业蜂房”运作模式,致力于打造一条完整的创业生态产业链:创业者可以在这里租到低于市场价的办公室,好的创业项目能快速得到资本对接机会,创业者还能在蜂房的公共空间里互相交流、互换资源。像快的打车就是在我们这幢楼里孵化出去的。2013年3月左右,快的打车15人开发团队进驻孵化园,在这里孵化了一年的时间,我们给予了很多帮助,离开的时候,整个项目估值近20亿美元。


浙江日报 乐活人居·业界 00021 做时间的合伙人 2015-05-07 浙江日报2015-05-0700008;浙江日报2015-05-0700009 2 2015年05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