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康山村理财小组较真40年
村账里的乡土记忆
记者 黄宏
县委报道组 陈毛应 蒲璇
走进安吉县递铺街道康山村,发现多个“想不到”:近3年来,康山村基础设施投入2000多万元,村集体不但没有负债,反有1770多万元存款,2100多万元集体公益金,还有农贸市场、幼儿园、体育馆、20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用房,2000多平方米商铺和2000多平方米的村民养老服务中心在建。这些“想不到”的背后,是村理财小组持续40年的坚持。
1976年至今,这个理财小组一直盯着村集体一分一毫的收入和支出,每半年查一次账,从未间断。从上世纪80年代起,康山村就是安吉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却从未有过村干部因经济问题“落马”,村账笔笔清楚。
守护之心不改
至今,村理财小组成员王海林还清楚地记得村理财小组因何而生:1976年,当时还没分田到户,有村民怀疑村账有问题,经过村民推选,王海林、丁知新、王水根等3位懂财会知识的村民被选出。
“那时的大队书记叫李开明,他要我们一分一毫都要查清楚,给村民一个满意的交代。”王海林说,此后,每隔半年,村理财小组就彻查一次村账,成为该村的惯例。
经过40年的运作,康山村理财小组的工作制度已日趋完善:每年1月和7月初,理财小组成员准时赶到,先把村账全部封掉,搬到村办公场所的一个房间里,包括村支书在内的任何村民和村干部,在查账期间都不许进房间;查账往往要好几天,理财小组成员回家休息前,会把抽屉和门统统锁上,钥匙分带,必须三人同时在场,才能打开所有的锁。
以往,村账查完后,理财小组就会把账本封存起来,之后这一权力就移交给村监委。“整个村只有我有钥匙。”康山村监委主任陈志奇说,没经他同意,任何人都不能拿出来。
每隔3年,理财小组成员由村民代表推选一次。从1976年起,丁知新、王海林已经连续14次入选,王水根因身体不好,后来退出,换上陈秀良。
40年的光阴,当年的小伙子须发已白,但理财小组成员的守护之心丝毫未变。“我还记得老书记当年说的话。”王海林说,既然大家信任,就要对得起大家。
认真劲头不减
记者看到一份今年元月出具的理财报告。报告共列出100多项查账得出的细目:各项存款1770多万元,公益金2100多万元……
虽然没有集体企业,但村里每年都有为村民福利的大笔支出。今年,村里就准备拿出30万元,为那些得了大病,个人自理的治疗费用超过1万元的村民提供补助。
说起这些数据,村支书鲁建民满是自豪。他说,要不是这40年来,理财小组个个认真负责,笔笔都不放过,村里不会积累这么多集体财产。
村里现在还保存着当年的旧账册,这些账册记载了康山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的过程,同样也记载着理财小组成员的辛劳:在分田到户之前,康山村就组织村民种西瓜、开茶园、种毛竹……然后,村民们肩挑车推,把农产品运出去,到附近的集市上卖掉,换回现金。
王海林说,农产品挑出去前,村里要先过磅,回来后村民要把卖出的款项如数上交、入账,村里再给村民记工分。每到查账时,理财小组就会很忙:先后逐笔核对农产品数量和卖出的款项,核对无误再封存;还要核对村民的出工情况和工分……“半年累积的票据堆起来,一米多高。”
上世纪80年代,村里办起了建筑队、汽水厂、石雕厂和菜厂,茶园和毛竹山也承包给了村民。这时,理财小组就要学会怎么查这些村办企业的账,一分一毫都不漏掉。
王海林说,集体经济收入有多有少,但理财小组一直兢兢业业,一分一毫都不马虎。
坚持原则不变
2000年后,村集体经济收入逐渐增多,主要来源于茶园和毛竹山的征地款,理财小组觉得肩上担子很重。
“这些钱都是一次性收入,大家为子孙后代考虑,更要盯牢。”陈志奇说。
康山村虽然富裕,但几乎没有招待费。记者看到2014年村支出清单,上面有一笔费用,包括了村办公场所用的纸杯、桶装纯净水、茶叶等,共5300多元。
康山村比较“抠”,连承包工程的建筑商都知道。2010年,康山村铺设自来水管,最初招投标的核准价是298万元,施工人员进场后,村里派人一直盯牢:埋设多少米的PVC管,连接头用什么料,土方量多少……一笔笔算得清清楚楚。最后,工程核算下来,造价被核减到115万元。
村办公楼工程,原本对外招标的核算价是180万元,村里派人盯得牢,村监委主任陈志奇根据工程量,把价减了20万元,理财小组又根据掌握的市场价,把用料款减了20万元,最后该工程支付140多万元。
这些年来,理财小组为村里节约了大笔开支,但村里给小组成员每天的误工补贴只有80元,每年两次查对账只有6到10天时间。
“一些工程承包商跟我们说,你们拿着这么一点钱,来查几百万元的工程账,卡得这么牢,省下的钱又不到你手里,这何必呢?”王海林说,他们年轻时一直坚持原则,如今都快70岁了,更要认认真真,对得起下一辈,只要身体还好,脑子不糊涂,就要一直这么认真地查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