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保险传递出啥信息
蒋卫阳
银行这个行当,长期以来在不少普通老百姓眼中,是与“高大上”联系在一起的:气派的营业大楼、舒适的工作环境、相对较高的收入……在人们心目中,银行捧的就是“金饭碗”,这当中的潜意识就是,银行是不会倒闭的,要是银行没钱那还谁有钱?
而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存款保险条例》,无疑改变了银行“金饭碗”这一老观念。该《条例》规定,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存款保险覆盖的范围既包括人民币存款,也包括外币存款;既包括个人储蓄存款,也包括企业及其他单位存款;本金和利息都属于被保险存款的范围。
《存款保险条例》的出台,意味着今后银行破产倒闭也不是不可能的事,至少从存款保险上已经为这方面的风险打了提前量。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短期内就会有银行倒闭的事件发生,从总体上看,我国金融业运行稳健。《存款保险条例》更大的意义是在制度设计上,便于银行进一步成为市场主体,为深化金融改革打下良好基础。
李克强总理曾强调,中国经济正进入“衔接期”,金融要发挥重要支撑作用。金融和实体经济相互依托、相辅相成。实体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液,光有血液没有肌体,经济活不了;光有肌体没有血液,经济也活不了。
多年来,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中占大头的是银行贷款。由于银行经营的是资金这个特殊的商品,在准入和监管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要求。长期以来,在这个特殊的领域,不仅一直主要是国有资本活跃的天地,而且国家和地方政府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信用兜底的作用。
经过30多年的改革进程,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商品和劳务价格已经由市场决定,但是货币资金的价格(即利率的形成机制)虽然不断完善,但仍然没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银行业受到过多保护,不仅不利于通过自身竞争提高效率,而且也不利于资金要素市场的发育。近年来,“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愈演愈烈,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银行业的发展跟不上实体经济的需要。
今年全国两会政协分组讨论期间,某国有大银行行长一句“银行是弱势群体”,引来在场代表哄堂大笑。这位行长从自身角度看,当前银行遇到巨大挑战:存款要求高收益,也会间接推高全社会融资成本;需要资金的则批评贷款难、贷款贵……但如果换个位置看,国有银行在相当程度上受国家隐形信用支持的情况下还叫难,这让那些嗷嗷待哺的中小企业情何以堪?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存款保险制度的设立,往往是与利率市场化等步伐紧密相关的。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意味着存款利率上限可能会逐步放开,银行业竞争也将加剧……在这方面,颇值得关注的是首批获批试点的5家民营银行。浙江作为民营经济大省,民营银行也争到了头口水,温州民商银行已于今年3月开门迎客;而阿里蚂蚁金融服务集团认购30%股份的浙江网商银行,目前也进入了开业倒计时。这些民营银行的出现将会给金融市场化改革带来什么?相信不久的将来会让人们有一个清晰的印像。
“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传统的以信贷为驱动的模式将得以转变,息差的收窄将加剧中国银行业的竞争,从而促使银行转向以客户服务为中心、以客户满意度为业绩标尺的利润增长模式。”J.D.Power全球金融服务副总裁在接受媒体记者的专访时曾这样表示。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而对于方兴未艾的金融消费来说,同样对银行服务提出了个性化、多样化的要求。
其实,我们稍加留意,便不难发现,近期与金融相关的信息相当密集:沪深股市持续走牛,引发人们更加关注直接融资在全社会融资中的比重,而银行储蓄也有部分以理财资金的名义流入股市;从今年6月1日起,中国银行卡清算市场将对境外机构放开,VISA等国际机构将能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信用卡,国内消费者届时可以有更多选择;人民币有望在年内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活则满盘活。从这个意义上说,《存款保险条例》的出台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揭开了金融业深化改革的新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