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朝文新智

嘉兴秀洲区“百姓微舞台”引来村民热烈参与

乡村生活自编自演

  记者 李茸 区委报道组 吴怡之 沈鑫

  本报讯 “我也要上去唱一个”,眼看台上表演得热热闹闹,村民吴红妹坐不住了。

  日前,在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沙家浜村文化礼堂,一场 “百姓微舞台”演出正在进行。村庄故事、村庄生活,都由普通村民来演绎。在这里,没有专业和业余之分,有的只是淳朴的情感表达。

  从去年11月开始,秀洲区“百姓微舞台”走进各个乡镇、村庄,充分利用文化礼堂及其露天舞台,发挥群众自主性,开展小而灵活的文体活动,让群众主导,旨在打造属于老百姓自己的舞台。目前为止,已开展“百姓微舞台”活动近70场。

  百姓舞台:小而活

  老掉牙的音响设备、只有6个节目,甚至都没有节目单,这些草根因素,反而拉近了村民和表演的距离。

  越剧、排舞、小品、独唱都由本村和其他村村民自编自导自演,台下几十名村民看得认认真真,村民们真正全身心投入。

  沙家浜村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根基。早在抗战时期,沙家浜小学是中共嘉桐工委在新塍农村设立的联络点。嘉兴解放前中共地下党主要成员、有着70多年党龄的沈如淙也是村里人。

  在此基础上,沙家浜村文化礼堂以红色文化作为特色主题,这次的表演,也和红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屠丽蓉中午刚刚从新塍镇上的蓬莱社区赶来,她和8位“蓬莱排舞队”的小姐妹,今天表演了开场舞《走进新时代》。

  “以前在厂里上班,现在退休了,镇上环境好了,每天晚上都在社区里面排练排舞。现在也能有机会上台表演,还就在家门口,过上了好日子。再看看沙家浜这边沈如淙老人的事迹,觉得真是‘走进了新时代’啊。”屠丽蓉感叹。

  吴红妹今年63岁,沙家浜村人。前一阵“开洋荤”,在嘉兴市老年大学里学了一段时间越剧。今天,她坐在台下看得心痒痒,想到都是村里的老熟人,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于是直接找到主持人要求上节目。

  于是,没有化妆也没有穿上戏服,吴红妹直接开唱了。

  唱了两嗓子后,她冲着在舞台下面用二胡等民族乐器伴奏的几位村民吼了一嗓子“节奏快点”,然后继续演唱越剧《梁祝》中的经典唱段回十八。台下,不少老人轻轻地跟着哼唱。

  沙家浜村党总支书记陈有法介绍说,去年9月,沙家浜村文化礼堂正式建成,当时村里只有2支文艺队伍。现在,随着送戏下乡、百姓微舞台等演出,不少村民们光看还不过瘾,提出要建立具有沙家浜村文化特色的自己表演队伍,自己来表演。

  百姓故事:真而善

  “不能坐沙发,会得坐骨神经痛”,“不能吹空调,要得空调病”,“不能吃月饼,要吃硬邦邦的麦芽塌饼,正好磨磨牙。”台上,穿着黑丝袜和时尚短裙、双手叉腰的恶媳妇,正在大声刁难戴着假发、穿着补丁衣服的农村婆婆。

  “村里现在也能看演出了。这个恶媳妇真形象。”看着台上的小品《你妈我妈》,村民徐芬娣在台下笑得合不拢嘴。其他村民们有的捂着嘴巴笑,有的笑得前俯后仰。

  今天的6个节目中,最受欢迎的是新塍镇西文桥村的村民们带来的小品《你妈我妈》。

  根据身边的事情,周君梅创作了这个小品:媳妇对婆婆不好,自己住大别墅,给婆婆住小屋子。不让婆婆吹空调、坐沙发、吃月饼。最后,媳妇自己的妈妈教育了媳妇,两个妈妈要一视同仁。

  “现在生活富裕了,赡养老人问题依旧很突出。希望通过这个故事,来宣扬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周君梅说。

  除了这个小品,周君梅还创作了另外一个受到好评的小品《台湾支票》,讲的也是孝敬老人的故事。有位老人年纪大了,两个儿子和儿媳妇都嫌弃他。他想了个办法,说自己手里有一张台湾的亲戚寄过来的10万元钱的支票。得知老人家有钱后,两个儿子和儿媳妇都争着抢着来赡养老人。

  百姓微舞台,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展示乡村生活的舞台。在其他场次的演出中,村歌、地方民俗表演、草帽表演等原创作品,将乡村生活的真、善、美,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老百姓自己的方式展示,深深地触动了大家。


浙江日报 人文·朝文新智 00014 乡村生活自编自演 2015-05-05 3857396 2 2015年05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