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非洲兄弟的健康
——记我省赴非抗埃医生徐峰
本报记者 郭兴华 通讯员 方序
回到杭州已经十多天了,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仍牵绊着他的思绪。“忘不了!”浙医二院感染科徐峰教授说,他还是会梦到塞拉利昂。
“塞拉利昂卫生部门现在还会把埃博拉材料发到我的邮箱,我也会回复一些建议。”在徐峰看来,这一封封穿越8个时区的邮件,是一份份惦念,也是一份份信任。
作为我国第三批赴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医疗队的医护人员,徐峰在塞拉利昂工作了两个多月。虽然此时西非埃博拉疫情总体趋缓,但塞拉利昂仍是疫情重灾区,处于世界抗击埃博拉最核心的前沿阵地。
如果说抗击埃博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么医护人员就是这场战争中的冲锋者。为了国家的召唤,为了西非人民的需要。这场战争中的英雄——徐峰,也是浙医二院以仁爱为核心的广济精神的缩影。
母亲病床前的内疚
1月中旬接到国家卫计委的通知后,徐峰就默默准备好行李,虽然年迈的母亲还病重卧床,有诸多的不放心,他还是毅然接下了任务。出发前的周末,他做了两件事:注射疫苗,告知和劝慰家人。
徐峰的母亲病重一直在医院接受治疗,他也曾犹豫过,怕实话实说会让母亲担惊受怕,影响康复,但这次要出去两个月,肯定是瞒不过的。病房里,当他低着头把这件事告诉母亲后,老人家拉起儿子的手,轻轻地说了一句:“好好工作,不用担心我。”看着妈妈憔悴的脸,徐峰眼圈红了……
截至1月17日,塞拉利昂已确诊7885例埃博拉病毒感染者,其中2760人死亡,防控局势非常严峻,当地领导抗击埃博拉的首席医疗官去年7月因公殉职。而这一切,徐峰都不敢告诉母亲和家人。
1月27日,徐峰随队飞往塞拉利昂。虽然之前心里有所准备,但初到这个遥远的西非国度,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还是出乎他的意料。
1月的塞拉利昂进入了旱季,白天气温高达35℃至40℃,光照强烈,晒得皮肤生疼;到了晚上,首都弗里敦临时驻地因为缺电不能开空调,而下乡驻点则要睡在野外帐篷里或中国工地上,炎热的夜晚,徐峰辗转难眠。晚上睡前,还需要涂抹驱虫剂、点电子蚊香并扎紧蚊帐。在房间里他经常发现蜘蛛,有时还能见到蜥蜴,更多时候,一些不知名的虫子在床上与他共眠。当地网络很不稳定,网速慢,经常掉网,但每天撰写总结报告等文档并即时发回却是他必须要做的工作。
疾病的威胁也时时存在。“一次,在对当地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时,一名学员被发现是埃博拉密切接触者,而在其被隔离之前,我们已经有了接触。”徐峰告诉记者,虽然经过隔离,排除了那名学员的埃博拉嫌疑,但还是让他和医疗队捏了一把汗。根据塞国西区卫生局的一份统计材料,当地已有572名防控一线工作人员感染埃博拉病毒,其中443人死亡。除了埃博拉,塞拉利昂还有疟疾、黄热病、拉沙热等急性传染病,一样需要小心提防,“就连漱口水都必须烧开。”
“多面手”的担当
“他既做预防、防控、培训,同时也做生活保障。他既是医生,又是工作专员,同时又是培训老师、搬运工,非常不容易。”徐峰竟然还是这样的“多面手”,令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十分感动。
在塞拉利昂,徐峰要到埃博拉治疗中心探视病人,和专家们一起讨论病情。去埃博拉病房探视病人并非易事,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他每次都要穿戴11件防护用品,经过36道程序,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与埃博拉患者近距离接触。
顶着烈日,徐峰要走访当地社区医疗站。除了对塞方人员进行疫情监测、病例调查、密切追踪和常见传染病监测与诊治等方面的培训,还要探索适合塞国当地情况、长期可持续的传染病防治策略与措施。
赶回驻地后,徐峰还要参加每天的例会,撰写调查报告。他还参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埃博拉医疗机构过渡期计划的讨论和制定,调查了埃博拉疫情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情况,主持示范区急性传染病防控项目的课程设计。
尽管条件艰苦,但徐峰所在的医疗队还是在塞拉利昂作出了非凡成绩。两个多月里,他们共为塞拉利昂培训医疗护理、社区防控骨干等人员4000人,并将培训工作推进到一线,为当地疫情防控和今后传染病防控体系的建设积累了经验。截至医疗队回国的3月30日,当地每周新增病例从刚来时的80例下降到20例。医疗队在塞拉利昂疫情最严重的西区建立了“埃博拉防控示范区”,全面落实“早检测、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的中国传染病防控经验。
徐峰还承担着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负责队内人员的健康监测,每天定时为大家测体温,记录身体状况,建立医疗档案。一次,一位队友突然发烧,表现出和埃博拉相似的症状。徐峰不顾危险,要求大家尽量远离,自己却独自驾车带着这位队友去埃博拉诊疗点。后来排除了感染的可能,他才松了一口气。
让徐峰骄傲的是,他们这支中国援塞工作队,包括医务、检测、培训和后勤保障人员无一人感染埃博拉,实现了“打胜仗,零感染”的目标。
中国人好样的
直到现在,徐峰仍清晰地记得那些塞拉利昂的“埃博拉孤儿”们让人心疼的眼神。埃博拉的魔爪夺走了他们父母的生命,也让他们的童年蒙上了灰色。
徐峰和医疗队的队友们给孤儿们送去了大米、饮用水、消毒液等生活物资,以及文体用品和药品,但徐峰知道,孩子们的精神创伤,不是这些东西可以改变的。
“作为一个医务人员,心里更增添了责任感,沉甸甸的。”徐峰期待着,埃博拉的魔影能早日消除,还这片西非土地以宁静祥和。埃博拉疫情已经是全球关注的公共事件。在徐峰看来,作为国家培养的医疗卫生工作者,能亲临第一线,与全世界的医疗专家一道参与埃博拉疫情的防控,既是荣誉,更是责任。
在一起援非的医疗队队友眼中,徐峰连轴工作,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全力投入医疗和培训工作,是公认的“拼命三郎”。在徐峰的心里,站在这块土地上,他代表着浙医二院、代表着浙江、更代表着中国。
“我T恤胸口印着的那一面五星红旗,就是塞拉利昂人眼中最鲜艳的色彩。”让徐峰深受感动的是,“每到一个地方,当地人都说,中国人,好样的!我们回来之前,很多人来欢送我们。”
塞拉利昂时间2月16日上午10时,国家有关部门在北京通过视频连线,向我国在西非疫区国家执行“援非抗疫”任务的医疗卫生人员致以新春问候。徐峰作为医疗专家代表,在中国驻塞拉利昂使馆,也参加了本次会议。
国家有关部门对此次援非抗疫工作予以高度评价,称其“弘扬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医疗队精神。”在徐峰看来,这也正是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医务人员该有的担当。“如果祖国需要,我还会随时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