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锈地带”何以变新城
杨军雄
在近年来的城市化进程中,新区、新城是一大热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地方的新区、新城建设看似热火朝天,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因为缺少人气而成为空城、睡城。
建设、经营一座城市,并不是只有马路宽敞、高楼林立、现代气息那么简单,而是要接“地气”、有“朝气”、引“人气”。近日笔者在绍兴采访时见到的迪荡新城或许是一个有说服力的案例。
大型商业综合体、高端酒店、写字楼、如织的人流……日前笔者来到绍兴市越城区的迪荡新城,仿佛来到上海浦东、香港中环。这里的地标性建筑——高度288米的世茂天际中心,高耸入云,是我省投入实际运营的第一高楼。
如果不是看了新城里的绍钢纪念公园、西施山遗址公园、环城河名人雕塑群等关于迪荡历史的介绍,让人很难相信,10多年前这里还是过剩产能集中的“铁锈地带”。和许多老工业区一样,经历工业化时期繁荣的绍兴迪荡区域,也曾经面临随着原绍兴钢铁厂、绍兴化肥厂等企业的式微而逐渐衰落的问题。
这类传统工业区的困境并非绍兴一地独有。二战之后,美国的匹兹堡、底特律,德国的鲁尔区等均曾被称为“铁锈地带”。如何实现这类地区的转型,是让政府头疼的难题。
难题化解离不开对机遇的把握。2004年,国家宏观调控严格控制钢铁、电解铝和水泥等部分行业过度投资,同时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也就是这个时候,绍兴市为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现代城市经济,拓展城市空间,作出迪荡新城开发建设的重大决策。
不过,迪荡新城的目标定位一度成为争议的焦点。有的建议在迪荡建类似义乌小商品城的商业城;有的建议建设大型批发市场;还有的建议作为附近工业园区的生活配套小区。这些设想均被一一否决了。
绍兴人坚持高起点定位,确保在体现水乡特色的基础上展示城市现代化形象,最后,将迪荡新城定位于包括“购物天堂、休闲天堂、工作天堂、宜居天堂”四大特色的“水上CBD”。他们坚持科学规划,通过国际招标引入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地知名设计公司参与修编迪荡新城商贸商务核心区城市设计。
受益于高起点定位和科学合理的规划,迪荡新城很接“地气”。在新城,世茂天际中心作为地标建筑,建起城市认同感和方向感。因为每座大楼里外都配套了生活、休闲设施,高楼大厦不再高耸、冷峻。新城马路宽度不过30米,密集程度却是老城区的20倍,在疏导交通的同时,避免了国内许多新城马路宽、人流散的弊病和千城一面“摊大饼”的模式,形成了良好的商业氛围。
新城“朝气”离不开好的产业支撑。迪荡新城开发伊始,就向国内外城市运营巨头开展招商。随着香港世茂集团、马来西亚百盛集团及欧尚超市的入驻,龙头效应初显:迪荡规避了单打独斗、碎片式的小商业,规避了功能紊乱、业态混杂的布局,从而真正实现了新城整体价值的提升。接下来,迪荡吸引金融机构、公司总部、酒店、商业,以及住宅楼的开发变得顺理成章。
因为这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商务环境,在迪荡的每一位商人,几乎足不出楼就能达成他的每一笔交易。“无论接待哪里的客商,在这座新城里,都可以找到合适的餐馆,高档的酒店,以及便捷的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一位从柯桥搬迁到这里的金融服务业负责人对笔者解释了迪荡吸引他来的原因。
迪荡新城还关注人居环境建设,配套了公园、医院、学校、超市等生活基础设施,让它很好地融入了绍兴,融入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不少新城出现的白天车水马龙,晚上一片漆黑的情况不同,迪荡新城不仅吸引商业企业纷纷入驻,也吸引人们入住。
“这里白天是工作繁忙的城市,夜晚更是丰富多彩的城市。”已经在迪荡新城工作多年的人说。在那些鳞次栉比的高楼群中,迪荡居民享受着新的生活方式:早上、下午在写字楼上班,中午约工作伙伴共餐,傍晚和家人到附近公园散步,湖边领略夜景,或在星巴克喝咖啡。数据证实了这一点。今天,这片区域承载起2万的常住居民及上班人群,超10万人次的日均人流量,每年有30亿元的商业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