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经济·潮生活

我省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

“光伏屋顶”走红浙江城乡

  本报桐庐4月29日电

  记者 袁华明 通讯员 岳焕

  “每天能发电3700多度,除了供应企业自用之外,还并入了大电网。”浙江杭万汽车零部件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国强今天向记者介绍,刚刚投产的桐庐生产基地用分布式光伏替代了彩钢瓦屋顶。这家企业生产厂房7000多平方米的屋顶采用了这种“光伏屋顶”,仅用了22天就完成施工,4月7日发电以来,已累计发电4.2万多度,最多一天发电4500度。据了解,类似的光伏建筑一体化在浙江已经越来越多,受到企业的欢迎。

  25年不会漏水

  “杭万”的“光伏屋顶”是桑尼能源公司最新完成的一个项目。远远看去,整个屋顶整齐地排放着分布式光伏板,仔细看才会发现,每一块光伏板的四周都留出了水槽。技术人员表示,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进行施工的“光伏屋顶”,至少可以保证25年不漏风、不漏水。

  桐庐一家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自己的企业是能源使用大户,过去夏天电力紧张的时候,常常受困于拉闸限电,企业为此也困惑不已。2014年桐庐经济开发区作为入选国家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名单的地区,全面启动50兆瓦分布式光伏示范区项目,这家企业积极响应,并顺利进行了施工。企业负责人说,这个项目节能降耗,节省了铺设彩钢瓦的费用,每年可节约一大笔电费。

  这种“光伏屋顶”替代了传统建筑屋顶。我省在2013年就发文要求加快光伏应用,其中特别提到“鼓励生产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开展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建设”。

  此外,记者还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了解到,我省专门出台地方标准,对光伏建筑一体化做了相应的规范。

  借力“互联网+”

  在桑尼能源公司,记者看到了一个比普通空调外机还要小的方盒子,这个被称为“并网逆变器”的装置非常神奇,可以用WiFi或3G等无线方式收集数据,并传输到云平台上。

  这个逆变器还可以实现光伏发电在发电者自用的微电网与大电网之间的“智能管理”,让光伏储能成为现实,也就是说晚上也能用到太阳能发的电。

  现在一些企业已经在售后服务方面应用上了全新的互联网手段。在一家光伏公司的智能控制中心,一张世界地图特别显眼,公司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在办公室就可以看到全球产品的情况,包括发电量、发电功率等相关数据,如果哪个设备出了问题,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精准确定需要维修的设备编码和具体位置。

  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描绘了数以亿计的人们,将在自己家里、办公室、工厂生产出自己的绿色能源,并在“能源互联网”上与大家分享。不少光伏企业都提到了这个描述,“互联网+”让光伏企业看到了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补贴仍是焦点

  “光伏发电,如果没有补贴,光是并网的收入,企业可能兴趣不大。”在采访中,企业对光伏建筑一体化过程中,最关心的还是补贴问题。

  据了解,目前国家对分布式光伏的补贴是每千瓦时0.42元(含税),我省在此基础上再补贴0.1元,各地还有幅度不同的配套补贴。以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屋顶为例,在补贴到位的情况下,一般七年左右可以收回成本。对于用电大户,省经信委、省能源局还专门规定,光伏发电项目发电量可在年度用能指标中予以抵扣。

  除了补贴的话题,如何拓展市场也是企业关心的话题,一些企业感叹目前光伏市场“有点乱”。

  “找到合适的屋顶并不容易,有屋顶的企业找不到开发商,而开发商可能找不到有用的屋顶。”省光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赵永红博士认为,政府、协会、企业、资本需要“四轮驱动”。

  省经信委副主任凌云透露,我省已是光伏发电大省,截至今年3月底,已累计完成装机容量890兆瓦,今年我省将完成2000兆瓦光伏发电任务。


浙江日报 经济·潮生活 00011 “光伏屋顶”走红浙江城乡 2015-04-30 3866121 2 2015年04月3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