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朝文新智

动漫节开幕电影背后的故事——

小和山,驶出动画梦

  本报杭州4月29日讯

  记者 吴孟婕

  场灯变暗,伴着轰鸣的汽笛声,眼前的银幕上“驶”来了国内第一部由高校独立创意、制作的动画电影《梦幻列车》——28日晚9时,出席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开幕式的嘉宾,与站台上的华裔女孩琳琳一起,进入了一场光影梦。

  《梦幻列车》从其雏形《中国梦幻曲》立项到最终完成,历时近5年,近10位主创来自浙江工业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浙江科技学院等省内院校的动画专业。用该片总策划、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常虹的话来说,这是一支“专业的业余团队”——“片中超过90%的画面内容,是大家下课回家、吃完饭后,在桌子上摊开工具,一笔一笔画出来的。”

  作为省文化精品工程和杭州市动漫基金扶持项目,今年1月底才“磨”出最终版的《梦幻列车》近来在多个国际电影节中表现亮眼,获得2015美国旧金山电影金像奖 “优秀动画片大奖”、 希腊雅典国际动画电影动画长片单元三等奖, 入围西班牙马德里国际电影节、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动画电影节等。4月25日起,影片在浙江时代院线和星光院线同时上映。

  《梦幻列车》以一位在海外长大的华裔女孩琳琳的中国之行为主要线索,随着列车的逐站停靠,通过她对祖国“熟悉又陌生”的眼睛,“看见”了表现山村教师与孩子情感的《梅花》、流淌儿童想象的《月牙五更》、演绎民间艺术家戏剧性一生的《阿炳》等10个小故事。

  其中,《小鱼灯》一“站”的编剧、导演沈一帆是常虹的学生,去年刚刚研究生毕业的他目前是杭州某报业集团的多媒体设计师。“开题时,我选择了最传统的手绘二维动画,对于这个许多人都不理解的决定,常老师却很支持。他说,作为动画人,如果我们慢慢遗忘了这项接近手工和心灵的‘技术’,那就离失去观众的信任不远了。”回忆那段“翻山越岭”的密集创作期,数不清有多少个午后、夜晚和双休日,他和常虹、张振兴等几位主创一起 “泡”在浙工大艺术学院综合教学实验中心机房里,“用过的画纸如果收集起来可以铺满百人影厅的地板。”

  “动画片和一般商业片不同,更需要用一颗纯净的心灵去创作。”常虹说,“而作为‘学院派’,我们希望《梦幻列车》能更与众不同一些——饱含隽永的文化味儿和书卷气息,用中国自己的故事和动画技巧,展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人文情怀。”

  周围有不少人说,这是一群行走在动漫产业热潮之外的理想主义者。对此,常虹笑言,“从另一个角度登山,风景也挺美。”2014年,以《梦幻列车》中的《小鱼灯》等5个故事为蓝本,由浙工大小和山动漫研究中心与浙江摄影出版社联合打造的《中国最美的音乐童话绘本》面世,销量很不错,让沈一帆沉浸在“被看见”的喜悦中。此后不久,《小鱼灯》又获得了中南卡通的“梦想基金”。

  谁说动画是只属于眼睛的盛宴?如果创作团队足够用心,还能“叫醒”观众的耳朵。

  坐上这趟时长87分钟的“梦幻”专列,除了会在二胡演奏、京剧唱段等中国味十足的配乐中“乐而忘返”,结尾处悠扬的童声也让人回味,久久不愿“梦醒”。“整个项目的创作过程就像一个自由的开源系统,但10个故事不是简单的‘拼图’,除了剧本,音乐的串联作用不可小觑。”《梦幻列车》作曲之一、浙江科技学院的孙建国说,“我们想用如画、如诗、如梦般的视听感受,让不同年龄段、甚至不同国家和文化的观众产生共鸣。”

  “现场都坐满了。”“今天的画面效果很好。”……今天上午围绕《梦幻列车》举行的专家研讨会上,身兼执行制片人一职的沈一帆向记者展示了昨晚电影放映时,散落在大剧院各个角落的主创人员们在微信群中的讨论,“我自己坐在19排,旁边的一位中年女士看完我导演的故事,轻声念了句‘这段应该叫《小鱼灯》吧’,这说明,她看懂了。”“不久前,某国际电影节组委会还发来邮件告知,‘对于《梦幻列车》中哪个故事最好,评审现场产生了非常激烈的讨论。’”常虹补充道,“这些对于我们,都是比票房更重要的事。”

  “每年怀着动画梦进来的学生很多,但毕业后,真正拿起画笔的很少。整体来看,中国动画产业目前仍过于浮躁。”常虹说。那么,未来中国有希望出现世界级的动画大师吗?“一定会有!”但常虹认为,高校未必是培养大师的唯一途径,“在技术层面,中国动画一直在进步;但在思想和教育层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人说,与动画漫长的制作周期相应,它的“陪伴”作用,也是漫长甚至无限的。也有人说,国产动画片不缺好的表达,只是缺少被看见、听见的方式。

  常虹说,看动画、教动画都比不上自己做一部动画。细心的观众或许已经发现,《梦幻列车》的始发站,正是浙工大小和山动漫研究中心的所在地——“小和山”;而银幕变暗、场灯亮起,或是奖项揭晓的那一刻,也并非梦想的终点。

  其实,动画爱好者自有“暗号”,当他们在银幕下相聚,似乎邻座的都是旧相识,顿觉亲切温暖。别忘了,中国动画创始人万籁鸣、倡导走民族化道路的特伟、创作过《小蝌蚪找妈妈》《山水情》等经典水墨动画片的马克宣等那些令人追忆、尊敬的“老先生们”,当年也是意气风发、心怀“动画梦”的年轻人。


浙江日报 人文·朝文新智 00014 小和山,驶出动画梦 2015-04-30 3866653 2 2015年04月3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