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文化能致远
——记洞头霓屿街道下郎村文化礼堂
通讯员 张志健 县委报道组 陈宣锟
本报讯 近日,一群白天忙于干农活的村民,经过一番精心打扮后,身穿古代“盛装”,手捏兰花指,翩翩走上舞台,唱腔曼妙,水袖灵动,在霓屿街道下郎文化礼堂上演了一场“本土越剧秀”。
“借壳”建设 用“活”文化礼堂
2013年,霓屿街道立足本土,博采众长,“借壳”建成“忠孝”文化鲜明的下郎文化礼堂和海洋文化浓郁的霓屿文化礼堂,分别辐射霓北、霓南两片。同时,坚持 “活动为主”与“内容为上”,做好“用”字文章,初步形成以建筑为基础、以内容为核心、以活动为支撑的精神家园建设模式,打造出具有霓屿特色的文化“新地标”。
霓屿街道利用下郎村自然资源,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黄氏家族传统“忠孝”精神进行提炼,结合下郎村百年历史,以 “感恩”为基本元素,将下郎文化礼堂形成“一馆一斋两堂五廊”功能布局。 “一馆”即黄氏家族文化主题馆,“一斋”即感恩书斋,“两堂”即文化礼堂和感恩讲堂,同时,对散落在民间的农村特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有序整理,设置了村情村史、尚德崇贤、乡风民俗、工作成就等“五廊”,使具有悠久历史的宗祠改造成集文化设施、文脉传承、文明传播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村级文化活动场所。
“借势”活动 用“足”文化礼堂
下朗文化礼堂邀请下郎本地文化人、村干部、老同志口述村里的历史传说,发动群众提供当地的历史名人、古典文献以及流传下来的老农具、老用品等,经过整理提升充实下郎文化礼堂建设内容。同时,保留黄氏宗祠传统文脉,认真梳理族训祖训、家谱族约和家族文献,开辟黄氏家族陈列室,使“忠孝传家”的精神重放光彩。
霓屿文化礼堂坚持将挖掘海洋文化底蕴作为主线,积极组建开展瓯塑、鱼拓画、鱼骨头制作等社团活动,相继举办“霓屿之美”摄影大赛、霓屿本土书法精品征集和霓屿紫菜文化非遗作品展等活动,创作了《飞越瓯江梦》、《新时代渔农人》、《乡恋》等一批富含本土气息、反映时代特征、风土人情的文化精品,为“五廊”展示提供了素材。
在文化礼堂活动内容设计上,每月开展特色活动,一月有“辞旧迎新”,六月有“浓情端午”、十月有“重阳敬老礼”、十一月“社区邻里节”、十二月“冬季爱歌•温情援助”等系列活动。除此以外,每周固定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知识讲座、公益演出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依人”管理 用“好”文化礼堂
一年多来,霓屿街道2所文化礼堂以“活动为主”与“内容为上”,用活、用好、用实、用足文化礼堂,丰盈群众文化生活,共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理论宣讲、知识讲座、公益演出80余次,参与人数达7000余人次,占全街道总人口近1/2(街道总人口为14000余人)。
街道还动员了村里的能人志士、有工作热情的村民代表、回乡大学生等组成“八大员”队伍,同时,街道通过组建文化志愿者服务团队,发挥“爱心天使”、“红专社工”等特色志愿队伍作用,设置民俗传承、文艺演出、知识宣讲等活动,不断提高群众理论知识、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在农村文化礼堂努力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
霓屿文化礼堂开办了全县首个由政府出资,群众免费享用的“假日公益学校”,寒暑假和周末开放,为辖区青少年免费开设书法、舞蹈、手工等兴趣班,累计吸纳学生1200余人。同时,街道将“假日公益学校”向霓南片延伸,在霓南义校开设分校。针对村民白天外出劳作,晚上赋闲在家的情况,对文化礼堂实行晚间及周末无休开放,免费为群众提供书籍借阅、上网学习、体育健身等,让群众尽享文化礼堂资源,使传统文化在这里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