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如何重回农门?
记者 祝梅
记者 祝梅
不久前,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要求把“三农”工作的重要载体——供销合作社的优势发挥起来,争取到2020年,把供销合作社系统打造成为与农民联结更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完备、市场化运行更高效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在浙江,供销系统的改革早已踏出实践步伐,各地都在做自己的探索。在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当下,供销系统如何继续当好服务“三农”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新老“供销人”如何进行角色转换?近日,记者前往宁波和余姚,带回三个有关“供销人”的故事。
做电商也做经纪人
在宁波北仑春晓镇,周裕君经营的“俞家年糕”是个响当当的招牌。自去年9月宁波供销在淘宝开出的宁波馆开业以来,淘宝网店的销售额一翻再翻:2012年开店时,店铺一年的销售额才60万元,去年已经增长到500多万元。
“预计今年的销售额会达到1000万元。”他说,清明那会儿店里开卖青团,30天时间卖出了3万多个。宁波馆为店铺引入了免费的流量和资源,通过权威平台的推介,越来越多的活动找上门来。很多人知道,周裕君将爷爷辈传下来的水磨年糕工艺进行了半工业化改造,把时令性的年糕打造成了一年四季都能在网上买到的食物。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周裕君还卖过土豆、橘子、紫薯……
“土豆是我们那边最好的一块地里出产的,一直都没往外销过。”周裕君说,10元一斤的土豆放上网店即售卖一空,这是他的第一次尝试。“我在想,未来店铺是不是可以成为网上应急机制的一部分。”他晃了晃他的手机。周裕君有三个私人微信号,加起来有上万名粉丝。前段时间,一个跟他经常交流的学生粉丝问他,可不可以帮着代卖自己村里滞销的紫薯。在对产品进行初步考察后,他将紫薯的链接挂在店铺里,4个小时就卖出了6000多斤。
在周裕君看来,一个好的平台不光是简单地做农产品售卖,更可以成为农产品对接的桥梁。“平台做得好,就能吸引批发商,把原先可能要贱价出售甚至滞销的农产品卖出自己的价值来。”现在,他还有一个角色——在宁波市供销社在北仑创立的农村电商孵化基地里当辅导员,把自己运营店铺的经验和理念告诉更多人。
“我们希望打造一批‘农产品经纪人’,在更大的平台上拓展宁波农村电商的价值。”宁波供销农产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朗文琴说,宁波馆上线前,他们曾逐家走访电商,目前馆内已有400多家商家进驻。
今年,宁波市供销社将从市级层面来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5月我们会上线一期‘小海鲜’专题。”她说,届时,宁海的蛏子、奉化的泥螺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将集聚在同一个平台上,品类纷繁的“小海鲜”会附上原产地的背景介绍,不光卖产品,更要卖文化,一步步培育农村电商和经营服务渠道,争取到2017年,在宁波初步形成农产品流通、乡村旅游、综合服务、生产服务四大电商服务平台。
讲效益更重服务
余姚临山供销合作社一楼角落的柜子里,胡国森的笔记摞了厚厚一沓,笔记上不是别的,全是他这些年帮农民给庄稼看病的“病历”。他自己的电话从不关机,清早、晚上,农民从田里回来歇着了,想起什么问题,随时都能打给他。
从1978年退伍到现在,老胡一直都待在临山供销社。2000年供销社改制,在老胡看来,职工身份买断了,资产变卖了,供销社服务三农的初衷不曾改变,“现在,我们负责临山、黄家埠两个镇的6万多亩农田,35家农资连锁店,要服务12.5万农民呢!”他的言语间满是自豪。
在临山供销社出资参办的味香园葡萄专业合作社,设到家门口的农资服务点,为172户农户的1.2万亩葡萄田保驾护航。去年,合作社创造了2.2亿元的销售额,这其中,老胡总结出的“葡萄应该施高氮低磷高钾复合肥”的经验,因为既能提高果品品质,又可改良土壤,让农户的亩效益提高了200多元。
农资服务主业之外,他还帮着合作社谋销路:供销系统自己建起的浙东绿色农产品展销中心,去年帮合作社直销出1500多箱葡萄;与本地连锁超市进行对接、联系外省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上门收购;借助市供销联社农产品经纪人协会的力量,拓展葡萄深加工……
相比老胡所创造的效益,他现在的工作,并没有月薪。2013年6月,余姚重新启动了供销改革,采取基层社和公司相结合的模式,选临山做试点,这意味着临山供销社要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退休的他放弃高薪职位,重新回到为农服务的舞台上。
“80年代那会儿,我们供销社月销售额1000多万元,工资也就30多块。”他并不那么在意工资,“农民增收多了,我的服务就有价值。”现在,甬舜农资公司临山分公司每年要为镇上的农户让利近60万元,开展3到4次农资技术培训,遇上生产问题,农户们都乐意找老胡出主意。
“甬舜农资旗下共有226家农资连锁店,覆盖到余姚每个村,以不高于周边地区的定价销售优质农资,占到整个余姚农资市场的七成。”余姚市甬舜农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孙玉辉说,通过“社司一体”的模式,三家分公司经营得有声有色。
“现在的供销社要在服务中做好经营。”老胡说,三年前,他成立了植保专业合作社。去年为67户大户提供统防统治服务。这下,“供销社”的品牌更加深入农心。
当好三农新保姆
余姚低塘的供销社在哪?不问几个老农,真的很难找到。但对汪国文来说,经营不是问题,凭着老客户的口口相传,眼下这个农忙时节,短短半小时里,就来了四五拨农民。
不同于临山供销社,低塘供销社的牌子,是2013年年底才挂到了汪国文的家门口。今年33岁的汪国文是“上门女婿”,不同于上一辈人安稳的经营方式,从岳父手里接过农资店,他就决定要“把握市场”。
“2005年,低塘这边开始有人种大棚西瓜。”汪国文预感到这是个大市场,2008年起,蔓枯病、枯萎病、白粉病……他通通学习起来,从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现在,西瓜相关的知识都渐渐摸清。去年,汪国文成立了余姚舜昌瓜果专业合作社,主打的,正是自己最熟悉的西瓜,眼下已经带动了120多户农民。今年,他又要琢磨做品牌、拓销路的问题。
“前段时间的低温雨水天气可能对西瓜的生长有影响,最近我正好要做农资技术培训。”他翻出手机里的照片给我看,“每年的天气状况都不一样,我把去年的照片做成PPT,为农户讲解防治经验,提前打好预防针,遇到新情况再及时应对。”与以往不同的是,担着供销社的头衔,这些服务不再由他自己承担费用,到年底,他还会拿到一笔兼职补贴。
“新型的基层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需要更多懂经营、也懂服务的人。”余姚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主任诸建立说,与从线上破局的方式不同,他们选择先夯实线下基础:基层社体系的恢复,不靠简单的重建,而是通过“社社一体”、“社司一体”、“社村联合”的模式,将有经营头脑、有供销情结的新人老人集聚起来。
去年,余姚新建了3家新型基层社,改造了5家原先的基层社,全面恢复了13个基层社的运作体系。如今,汪国文这样的“新供销”,和胡国森这样的“老供销”,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敢于探索的经营理念,组织农民发展生产、拓展市场,农民们连连赞叹:原先的“供销社”又回来了!
“学技术、再做服务,农资和供销的牌子摆在一起,相辅相成。”汪国文说,供销社的牌子挂起来,不少农民更信任他的指导了。虽然比以前忙碌不少,但这份工作的成就感加倍,最近,不少农户开始种草莓了,他的学习也再度开始了,为农服务这条路,要和店铺经营一起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