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经济·新浙商

杭州未来三年培养千名“农村电商合伙人”

大学生,下乡当“掌柜”去

  记者 李丹超 通讯员 朱丹

  本报讯 日前,杭州市团委携手阿里巴巴集团,正式启动千名返乡大学生农村电商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借助桐庐、临安、建德等地“农村淘宝”县级服务中心的建立,杭州瞄准大学生村官和返乡大学生等群体,打算在未来三年内培养1000名“农村电商合伙人”。

  大学生、创业、互联网,几乎是近年大众创新创业配置中出镜率最高的三个词。这一次,创业的基地走进了农村,青年开始向着田野寻找商机。了解新生代企业家的浙江乐创会秘书长卢艳峰说:“大学生回农村创业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但创业背后需要复杂的商业智慧。”

  “农青年”的创业路,还需要迈过几道坎?

  创业新洼地

  创业者要有互联网思维,这是基本素质。去年的浙江青年创业创富大赛上,涉农创业项目占了35%。他们中有做生态农场的农村青年,也有整合农产品供应链的大学生团队。无一例外的是,所有的创业项目都贴上了“互联网”的标签。

  用最先进的销售模式售卖最传统的农产品,还需要一项素质——会营销。临安白牛村的张青夫妇,2012年开始做农产品线上销售,一年卖掉的山核桃达十几万斤。现在,张青和几个村里的大学生成立了白牛村电子商务协会,村里的48家网上店铺用统一品牌规范销售、抱团发展。

  类似的有“遂昌模式”,农产品符合一定的标准,就可以使用同一品牌进行销售。卢艳峰认为,任何创业者都应该先是营销专家,对涉农创业来讲,品牌先于生产,因为大学生并不是农产品生产的专家,但品牌营销拓展的是产品销售渠道、赢得的是商业的持久发展能力。

  “电商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尤其适合创业初期的磨练。”对于返乡大学生农村电商创业计划,卢艳峰认为值得一试,尤其是未来阿里巴巴逐渐成熟的农村电商服务布点和一整套营销模式可以现学现用。

  大学生回农村创业,总是不经意间背上带动村民致富的“重任”。卢艳峰说:“理想要有,也是努力的方向。现在你可能做做土特产销售,但未来你可以借助开辟的平台和品牌做特色民宿、高效农业的营销。从小的细分市场脚踏实地,才能给成功创业提供无限可能。”

  在创新中创业

  几天前,一则“大学生放弃考研去农村养鸡”的新闻引起大众热议。向土地要商机,不是简单地能耕会养。一旦决定了返乡创业,就要开始精明地挑选创业项目, 建立清晰的商业模型。

  “生活要想好,赶紧上淘宝”。这句话,如何从墙体画变成现实,任重而道远。有一份关于农村创业的调研报告这样提到,与城市相对成熟、宽松的创业环境相比,大学生农村创业的形势更加严峻,除政策制度因素,传统的社会偏见、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以及自然因素等,都无形增加了创业的艰辛和难度。

  “和‘赶街’挂靠乡间小卖铺不同,我们想培养全职的农村电商服务点。我们在探索一套更成熟的模式,现在在做的主要是基础建设,让农村了解电商,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回来。”阿里巴巴区域经理杜凌威指着一张临安地图介绍,已经有100个地方被插上了村级服务点的旗帜。

  青年创业的热情总是很快就被点燃。但有专家却给农村电商提出警告:从互联网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光做电商是无法持续的,一个地区的农产品甚至会产生同质化的恶性竞争,所以说做生意需要跟上变化的节奏,创业的过程需要不间断创新。

  在大学生创业者云集的浙大科技园,每个创业项目初期都配有专业的创业导师,每星期一场的创业沙龙总是爆满,每位创业者遇到问题了就找园区的辅导员进行倾诉。对这些即将奔赴农村大展拳脚的“农青年”们来说,创业导师指导团、电商培训、“电商小二”帮带团,都是让他们系好创业安全带快速驰骋的保障。


浙江日报 经济·新浙商 00010 大学生,下乡当“掌柜”去 2015-04-28 3858586 2 2015年04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