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理论视野

推进四个协同 打造人才高地

  我们已经进入众创时代,层出不穷的创业创新活动正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发展方式,产业资本投入无形化、经济结构服务化、技术智能化和创新全员化的特征越来越凸显。而激发创业创新活力,提升创业创新水平,关键是要激发人才这一核心要素,使各种资源围绕人才转。实践表明,一个创业创新人才往往可以带出一个创业创新团队,创造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催生一个新兴产业。

  在创业创新人才总体稀缺、对人才争抢的竞争愈加激烈的背景下,建设人才强省,发挥人才效应,必须突破旧思维约束,制定更加开放灵活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服务等政策,尤其要坚持“四个协同”,激发人才的创业创新活力。

  坚持市场力量和政府力量协同作用

  市场机制在配置创新资源,促进人才、科技、资本的快速结合和高度融合等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同时,政府在促进创新要素融合方面具有引导作用,在营造综合发展环境、降低创业成本中具有保障作用。因此,要找准与市场的契合点,建立多方协同参与的模式。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把人才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一是建立“人才+项目”相结合的财政支持机制。发挥政策引导和环境营造的作用,建构有效服务和支持人才创业的资金体系,促进人才、科技、资本有效融合。二是设立政府公共猎头机构或特别工作小组。建立海外高端人才联络站,在全球搜索、关注、接触、引进具有战略意义和“全球领军”作用的顶尖人才。三是建立各专业领域的高级人才数据库,为储备海外高层次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利用市场机制引进人才。一是借助人力资源产业园选才。建设集人力资源战略咨询、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人才测评、培训、招聘、派遣、猎头等全方位服务的专业化人力资源产业园区,按产业需求对接人才中介服务,促进人力资源相关产业集聚。二是借助专业中介机构选才。开展高端人才引进项目外包服务,提高引才效率。也可以委托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投资机构推荐海内外人才,并委托代为人才创业提供服务支撑。对中介机构引进的人才按人才绩效评价进行打分,给予相应的经费奖励。三是借助海外机构选才。通过海外侨胞团队机构、欧美同学会、全球性行业专业协会、驻外使领馆教育参赞机构等,与海外人才建立经常性联络渠道和机制。

  发挥企业引进和培养人才的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企业采取定制化培养、专业定向吸纳等措施,大规模吸引、集聚产业上下游的专业化人力资源,强化企业发展支撑。推动企业通过与高校合作,采取委托、联合、进修、聘请教授等形式开展培训,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培训面向企业技术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鼓励企业外包人力资源管理职能。

  坚持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协同提升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省文盲率为5.62%,与全国文盲率的差距比十年前扩大1.2个百分点。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存在某种程度的倒退。由此可见,人才结构的优化是提升产业结构的能动力量;反过来讲,产业结构的变化同样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人才结构,推动人才结构逐步合理化。因此,要紧扣创业创新这条主线,使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协调。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提高环境保护、能源绩效、资源利用等门槛,加大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及落后产能关停力度,避免陷入“原地升级”或“就地转型”的怪圈。同时,把牢投资关口,形成产业筛选机制,压缩大规模投资所驱动的劳动密集型就业空间。通过不断降低低端产业比重,以及实行分层、分类、有梯度的外来人口积分制,把有限的社会资源和公共服务提供给创业创新人才。

  大力发展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新常态的形势下,通过制度供给,激发全社会包括研发投入在内的创新投入,加大创意设计、技术经营、技术改造、技术引进、专业服务、人员培训、品牌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投入。大力发展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新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个能够支撑浙江未来发展的现代大产业。把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作为重点,推进“互联网+”行动。特别是鼓励制造与服务的融合,支持按需定制和柔性生产的技术创新,支持基于知识产权的商业模式创新,支持产品服务化的服务模式创新,促进服务业的科技化和科技的服务化。

  着力优化产业人才结构。加大国家、省“千人计划”人选资助力度,重点资助一批具有国际影响、能够突破核心技术、实现产业技术跨越的科技创新团队,重大项目资助实行“一事一议”。以科技型企业为重点,每年重点扶持一批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创新创业的优秀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以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人才链条和创新链条协同配合

  以政策为杠杆,让大学生创业者、大企业高管及连续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创业者等系列人才,与创新项目、创业孵化、金融资本等创新要素相结合,让“精英创业”、“人才创业”、“草根创业”各显神通,切实提高人才创业创新成功率。

  释放政策红利。制定以高校系、海归系、阿里系、浙商系等为代表的创新人才政策体系,实施一系列重大人才专项工程,使政策扶助、创业服务、创新资源覆盖人才成长完整的链条,让政策红利刺激人才红利。重点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使科研成果向企业转化有一个便捷的通道,推动企业集团、专业服务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化管理部门之间开展合作。对企业科技成果研发和产业化做出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鼓励实施股权激励。

  发展创业孵化。大力发展创业孵化、早期投资、创业教育,支持各种类型的“众创空间”落户。建立投融资服务平台、中介服务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产业化基地、产业联盟。培育各种新型的孵化器,发展以创新工场、车库咖啡、创业邦等为代表的新型创业服务组织,提供项目发现、团队构建、企业孵化、后续支撑等创业服务,促进创业者向企业家转变。

  完善金融服务。建立“政府引导资金+天使资金+专业风险投资”模式。突出政府创投引导资金“母基金”的功能,引导创业投资企业发展,通过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助等投资方式,撬动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大力发展“天使资金”,制定鼓励天使投资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完善投资信息网络,引导民营资本参与天使投资积极性。引导和推动各类投资机构发展,不断壮大风险投资规模。

  坚持创业空间和生活环境协同优化

  在推动人才创业创新上,资金扶持只是短期的刺激性因素,从根本上讲,打造优质的创业创新生态环境,为人才提供全面、个性化服务,完善的创业设施和配套政策,才能真正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建设人才创业创新特区和特色小镇。在开发区、高新区和高校集聚区等科技人才富集区域,规划建设人才创业创新特区和特色小镇,共建环高校特色知识经济圈,统筹推进各类科技创业园建设,促进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向特区集聚,促进创业辅导、技术服务、金融服务、人才房等各类服务向特区集中,配套建设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打造产城融合的创业创新平台。

  完善人才引进落户政策。完善人才居住证、就业居住证、临时居住证为主的居住证制度,适当扩大申办人才类居住证范围,将紧缺急需技能人才、特殊贡献人才纳入申办范围。结合本地对人才的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综合承受能力,建立紧缺急需专门人才和特殊人才的评价标准和评估认定机制,由行业主管部门出具评估推荐意见后,予以办理人才引进。对具有中国国籍的创业型创新人才,可不受户籍所在地的限制,直接落户。

  完善生活保障政策。制定人才住房补贴政策,对急需引进的创业型创新人才,给予购房补贴或租房补贴。鼓励产业集聚区、高科技园区、大学创业园区利用工业地块建设人才公寓。在海外人才工作集中的区域,建设高端国际社区和专门国际医院,提供便利化的生活服务。通过社会力量投资和政府补贴,新建管理模式与国际接轨的国际学校,支持现有重点学校设立国际部,解决留学归国人员子女教育的特殊需求。

  提高人才社会地位。成熟的人才激励政策应当着眼于人才个体效能的充分发挥,应加大对各类优秀人才的表彰奖励力度,实行包含薪酬、职位、荣誉等在内的综合奖励。在全社会形成一流人才一流待遇、一流贡献一流奖励的政策导向。

  【作者单位:杭州市政府研究室】


浙江日报 人文·理论视野 00014 推进四个协同 打造人才高地 2015-04-27 3846056 2 2015年04月2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