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建德养殖大户谢东华转型有道——

天南海北种草莓

  本报记者 梁国瑞

  通讯员 陈迁 仇元玲

  建德市下涯镇金洲村,谢东华一家曾是鼎鼎有名的畜禽养殖家族。

  父亲谢志明排行老大,有4个弟弟。除了老四谢志斌外,其余兄弟都从事生猪、禽类养殖业。谢东华曾是该村最大的养殖户,临近大洲溪的养殖场占地近3亩,存栏生猪一度多达500头。效益好的年头,一年能带来15万元收入。谢东华的3个叔叔都是地道的养鸡户,最多时存栏量达5万多羽。

  去年4月,建德重拳整治畜禽养殖业,所有低小散、高污染的养殖场,特别是沿河临溪的养殖场,必须拆除、退养。一时间,在畜禽养殖大镇下涯、莲花等地,大洲溪、莲花溪两岸,曾经连绵的养殖棚一片片拆除,蛋鸡、生猪存栏量骤减。

  这个勤劳的养殖家族拆掉养殖棚后,家族成员迅速投身草莓种植行列,如今种植面积已达40多亩,在建德、温岭以及武汉、西安等地留下了新足迹。

  养殖家族大变身

  去年4月,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来做工作,要求养殖户退养的时候,谢东华就开始考虑今后的生计,“有个朋友建议我改种草莓,承诺教我种植技术,我就决定试试看。”

  建德是草莓之乡,种植草莓已有30多年历史,形成了种苗繁育、生产销售、鲜果营销、物资供应、技术服务等完整的产业链,特别是在杨村桥、下涯等镇,草莓产业已非常成熟。“村里近几年建起新房的,十有八九是在外面种草莓赚了钱。”金洲村党委副书记许平新说,全村70%的农户都在外地种草莓。

  有人传帮带,谢东华动心了。猪棚还没拆完,他就租来近3亩地,开沟、架棚、买苗,开始一点点学习种植草莓。“价格最高时,卖到过每斤18元,年前就卖了3万元。”尽管年后草莓价格跌幅较大,但谢东华仍然轻松收回了成本,还赚了2万多元。

  “第一年技术不成熟、价格波动又这么大,竟然还有利润,看来比养猪有搞头。”试种成功,让谢东华彻底断了养猪的念头,决定进军草莓种植业。

  一个老产业被整治的同时,一个全新的产业日益壮大。在建德,众多和谢东华一样转产的养殖户,纷纷搭起新的大棚,种起了草莓。

  2014年,建德草莓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亿元,亩均效益超过2万元,双双创下历史新高。其中6500多名建德人在广东、安徽、湖北、陕西、四川、云南等16个省(区、市)从事草莓种植。

  布局南京种草莓

  “现在几乎整个家族都在外地种草莓。”谢东华笑着说,“三叔谢志新在武汉,四叔谢志斌、五叔谢立新都在西安,堂妹谢绍芳今年也要去那边了。”

  如今,谢东华自己也要加入这个行列。不久前,他的伙伴谢国强带他去了趟南京。在那里,谢国强已经种了4年多草莓,收益很不错。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考察当地的草莓市场后,谢东华当即决定留下来。“草莓在南京卖得起价钱,价格波动也不大。建德现在不到每斤1元,那边还要每斤5元呢。”谢东华说,不仅如此,“那边的田地成片、平整,一块田就是七八亩,利用率很高。”很快,他就在南京溧水区租下7亩地,投入10多万元,采购全新的钢架、塑料膜,“已经开始培育草莓苗了,过几天要去打防虫药水。”

  眼下,外出种草莓在建德已经成了一条致富的新路。据建德市农办统计,全市8000余农户、近2万名莓农中,有3000余户、6500余人从事异地种植,种植面积达1.8万亩,亩均产值约4万元。

  最近,谢东华又让妻子辞去工作,6月底和他一起去南京。为了搞草莓批发,他还特地买了辆面包车,准备大干一场。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天南海北种草莓 2015-04-24 浙江日报2015-04-2400013 2 2015年04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