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乡踪侠影》作者张浚生等主讲——

与金庸先生交往二三事

  本报杭州4月23日讯

  记者 石天星

  这是一本故交好友、弟子乡亲记述金庸在浙江行迹的书,书名也透着侠气:《乡踪侠影——金庸的30个人生片段》,今年4月由红旗出版社出版。

  该书的主编是曾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的张浚生。在今天下午的浙江书展上,“张浚生:与金庸交往二三事”主题讲座即由张浚生及该书的另外3位著者——应忠良、卢敦基、何春晖主讲。

  时光如白马过隙,金庸先生今年已是92岁高龄。张浚生说,他与金庸相交始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的金庸担任《明报》主编,但仍每周坚持写一篇社论,让在新华社香港分社工作的张浚生读了由衷钦佩:“社评不容易写,要简练地把一个事情讲清楚,幸得金庸先生学问好、文笔好。”

  “至于他的武侠小说,那更不容易写。”张浚生说,那时武侠小说是边写边连载,金庸先生每天晚上写一两段武侠小说,身旁就站着一个报社的工人,金庸先生每写完一页纸,工人立即拿走去排铅字。“小说要马上写好等着用,牵涉到的历史、地理、人文知识很多,他都是凭记忆,靠的是平时长期的积累。”

  近5年来,金庸已深居简出,而张浚生每次去看望金庸先生时都会看到他手里拿着书。“他是中国文人和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爱学习,不断地补充新知识,也确实做到了手不释卷。”

  金庸先生在海宁的旧居是应忠良任海宁市市长时主持复建的。现为浙江社会文化研究院院长的应忠良还记得,第一次对金庸先生说出复建旧居的想法时,金庸先生并未表态。几个月后,他出差香港,特意带了旧居的草图去拜访金庸。“这一次,金庸先生非常热情。宅子有几进,每一进的堂名是什么,哪一进的庭院里种着桂花树,哪一进庭院种着芭蕉……他都能清清楚楚说出来。他还说,自己很多的书籍、手稿都可以拿回家乡。”

  上世纪90年代,金庸先生担任了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省社科院研究员卢敦基当时是金庸先生的“收山弟子”。金庸对卢敦基很欣赏,得知卢敦基报考自己的博士时英语分数不够,他立即写信给浙大研究生院,研究生院于是予以破格录取。

  何春晖曾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助理,他印象最深的便是金庸先生的“才思敏捷、出口成章”。“金庸先生爱和院里的教授们一起喝酒行酒令,不管多少轮都难不倒他,每次想都不用想,脱口而出。”何春晖说,院里常会有老师替子女向金庸先生求字,金庸先生总是欣然答应,并且还会问孩子的名字。“我的儿子叫‘轶宇’,他提笔就写道‘立志当无限,轶天超宇宙’。”

  才气纵横的金庸先生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这次出版的《乡踪侠影》收集到了许多金庸先生自己都不曾保存的旧照,令金庸先生颇为感慨。

  张浚生说,金庸先生写的书很多,但写金庸先生本人的书却很少,《乡踪侠影——金庸的30个人生片段》这本书汇集了很多金庸先生的资料,对于了解和研究金庸是一本有价值的书。“金庸先生实为文学史、文化史上绕不开的人物,而这本书讲述了很多他在浙江参加活动时所发生的小故事,图文并茂,以剪影的方式呈现了金庸其人。”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与金庸先生交往二三事 2015-04-24 3859070 2 2015年04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