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人文世界·钱塘江

故乡马站的风韵

  编者按

  乡土是老家,是童年,是母亲的张望。浙江日报、省作家协会联合发起“浙山·浙水·浙人”原创乡土文学大赛。添加微信公众号“浙江日报有风来”获取活动详情。今天我们在“浙山·浙水·浙人”专栏,继续刊发部分优秀作品,以飨读者,敬请垂注。

故乡马站的风韵

  离别故乡的时间越长,思乡的裸根也越来越长,奉化那个美丽的古山村——马站,在我心中长得枝繁叶茂。稍一平静,便情不自禁想起那怀抱故乡的绵延不绝的青山、那穿村而过的澄碧的溪水。

  故乡马站,坐落在四明山余脉的大南山麓,隶属奉化大堰镇。相传,这里是古代过路马帮的歇脚点。

  记得少年时,距我家数百米的徐家那段路的溪畔,有一座雕龙绘凤、金碧辉煌的门楼。门楣悬挂着一方赭黑色的长约二米、宽约一米的书写着“恩赐世家”四个金色大字的木匾,匾上记叙着一个故事:金兵大举南下,李纲、宗泽统领兵马抗金,小康王赵构避难于明州,为躲避金兵追杀,廿里横山九渡水,顺着那条碎石路逃难到马站。兵荒马乱岁月,大人都忙着出差,照料马站的是一个小孩子,接待客人口齿伶俐,铺排宿舍井井有条。小康王心中暗暗惊奇,便问孩子几岁。孩子答道:“臣七岁。”小康王十分喜爱那孩子,应景吟了上联:“七岁孩童当马站。”谁知那孩子慧性过人,随口应道:“万年天子坐龙床。”这一下,逗得小康王心花怒放,竟想封孩子一个官儿。那时,宋朝已丢了大片河山,小康王随身带着的印信有整整一麻袋。他翻转袋口,“哗”一下,将印信倒在八仙桌上,让孩子自个儿挑,挑到什么就封什么官。孩子挑来挑去,选了颗不大不小的“进士”印章。小康王后来到杭州登基当皇帝后,真的给孩子封了个世代相袭的“进士”,还敕赐造了那门楼,当地百姓叫“皇殿阊门”,将小康王拴马的那块石头也留下来,上镌: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据徐氏宗谱记载,与小康王对课的七岁孩童,即徐家的始祖徐琰。

  这个故事在老家世代相传,家喻户晓。这也就是故乡缘何名为马站之来历。

  “文革”时,“皇殿阊门”被当作“四旧”荡平了。甲申年春天,有心人重建门楼,又恢复了它熠熠生辉的原貌。只是新挂上去的那张匾额上的文字与我儿时印象中有点不一样了,没提到李纲、宗泽等抗金名将, 也没涉及“廿里横山九渡水”的艰辛,不管怎样,这个给古村马站增添几分传奇色彩的门楼,终究又让后人见到了。

  从门楼南侧,沿溪边碎石路走200米左右,横卧着一横一竖、一大一小的两座石拱桥。徐家村后的后坑溪自西向东穿过小石桥,与从北向南穿过永安桥的登溪,汇聚一起,然后静静地流向远方。两座桥呈直角状排列,一橫一竖,犹如一把旧时铜钥匙。两桥相距不到1米,一步就可从此桥迈入彼桥。双桥的石拱倒影犹如两轮圆月在碧水中微微摇曳。相传双桥是徐琰封官后在马站建宅的同时筑就的,这不禁令人对它的每一块石头都刮目相看,它们紧紧凝聚在一起已800多年了。

  永安桥全长约10余米,宽约4米,半圆形的拱长约6米,桥面由鹅卵石和长形条石铺成。它穿过了多少度风霜雨雪,上面走过了多少顶吹吹打打坐着新娘子的花轿,见证了多少世事沧桑啊!如今出村虽另有公路,但走上芳草萋萋、绿萝帘儿垂溪的永安桥,依然会唤起人们对一个久远时代的回忆:当初,一代代村民怎样走过这出村的唯一通道——双桥——去闯荡天下。

  目睹马站古双桥,会使你想起陈逸飞写生的周庄双桥。同是构思精巧的双桥,命运不一。一个蜚声世界,一个隐没山野。不过, 历史总会记住一些东西, 即使冷落山野, 它的底蕴也不会被时光所磨灭。故乡马站古双桥给我的启示是:每个人都要有气定神闲,淡泊名利的情操。

  双桥下的登溪清莹澄澈、千转百回,岸壁辣蓼、艾青、花椒丛生,水流不时在岩穴中汇成一泓泓碧潭,水中的游鱼清晰可见。清代贡生孙声华《登溪》诗云:“日升驱鸭桁, 宵陟捕鱼灯。水越梯千级,岩支棧几层。龙门疑即是,不必畏峻嶙……”溪畔,有山妹子淘米、洗菜、捣衣,阵阵欢声笑语与杵声相应和。还有鸭子与白鹅“嘎嘎”“吭吭”的鸣叫声和“沙拉沙拉”的拍翅声。马站在册人口2015人,可常住人口仅350人左右,大多去奉化大桥一带搞企业或打工。登溪两岸的竹林、黛瓦粉墙的村舍、五彩缤纷的草木与一道道小桥倒映在溪水里,石凳上坐着聊天的老人。那和谐、淡雅的意境,只有从唐诗宋词中或水墨画中才寻得见。

  登溪本来与箭岭、万竹、大堰的溪水相汇合,直奔奉化江。如今,向南流2000米左右,便注入寺坑水库,灌溉千顷农田。水库的碧波映照着一座古寺——灵隐寺。记得儿时听老人说,灵隐寺与雪窦寺、岳林寺、青莲寺齐名,“雪岳青灵”曾是奉化四大名寺。此寺占地广阔,有雄伟的大殿和钟楼。至今,那高大的风调雨顺四大金刚与大肚弥勒还留在我脑海里。水库下还有一座尚书坟,这是大堰镇的明代嘉靖年间工部尚书王钫的墓。儿时常常与牧童们爬到墓前那一排石人石马上,摸着光溜溜的石人头和石马脊梁,聊天、唱山歌……

  寺坑水库是上世纪50年代末造的,淹没了马站村百余亩农田,阻断了出村的直道,拆迁了祖宗坟墓,而故乡马站村民没有一句怨言。那时粮食紧缺,村民勒紧裤带天天上工地,不向国家索一分酬劳。出村的直路断了,去半山上另辟弯路;田淹了,另外去造。村子在上游,水库在下游,库中水故乡的村民一滴享受不到,可故乡的村民造水库是那么欢欣鼓舞,那么热火朝天,压根儿没想过水库对自己有什么好处,故乡村民纯朴大度的民风实在令人感动。回乡一见到寺坑水库的粼粼碧波,我就流泪了。

  故乡马站哟,装点你美丽的不仅是青山绿水,更是那方土地上淳朴敦厚的人们。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舟山市普陀区作协主席)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钱塘江 00020 故乡马站的风韵 2015-04-24 浙江日报2015-04-2400010;3857137 2 2015年04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