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政治纵深

长兴田头活跃党群创业互助会——

创富路上,你我同行

  核心提示:

  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在各地涌起,农村群众的创业致富意愿日益强烈,却屡屡困扰于“创业无项目、发展无资金、致富无技术、销售无市场”的尴尬。面对这一困境,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该如何作为?长兴县建立党群创业互助会,激发农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创业创新积极性,通过抱团创业实现共同致富,不仅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也使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和谐。

  凌晨两点多,当人们还在梦乡时,长兴县洪桥镇潼桥村村民周根顺已经起床,来到自家的种植大棚,收割芹菜、香菜、毛毛菜等新鲜蔬菜,装上农用三轮车,直奔镇里的农贸市场。周根顺经常这样开始一天的劳作。

  在外人眼里,周根顺很辛苦。但在他看来,每一次辛勤付出,都带着对收获的期待,也能感受到创业之路的坎坷和充实。从对大棚种植一窍不通,到加入镇党群创业互助会,再到扩大规模自主经营,周根顺仿佛看到未来的路,犹如脚下这条平直的村道一般展现在眼前。

  在长兴县的农村,目前活跃着222个党群创业互助会。7997名和周根顺一样,曾经感到创业力不从心的农民加入互助会,其中有党员2910名,已累计帮扶866户低收入会员创业增收。

  一个个党员与群众抱团走上致富路的动人故事,在不断上演。

单干变抱团,创业不孤单

  周根顺今年61岁,做了大半辈子小工,虽然年收入才1万余元,但一家人日子倒也过得和美。可10年前,他女儿突然得了尿毒症,动辄近万元的医药费,让全家一下子陷入困顿。

  怎样才能多赚点钱,使这个在风雨中飘零的家庭渡过难关?周根顺常常为此愁眉不展。多年来,他也有过自主创业的想法,可一直感到力不从心。

  机会终于来了。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2010年下半年,潼桥村建起20亩大棚蔬菜基地,无偿租给村里的12名低收入农户,并安排党员进行指导帮扶,一个新颖而温馨的互助团队就此诞生——党群创业互助会。

  这是长兴第一个创业互助会,周根顺幸运地成为其中一员。但很快,喜出望外的周根顺又犯愁了:自己对大棚种植技术一窍不通,手头又缺钱,怎么办?此时,结对党员——村委会主任王火群找上了门,了解他的难处后,不仅主动为他担保贷款,还请邻村的蔬菜种植大户来办培训班。

  周根顺记得,有一次他发现种植的豇豆一片片变蔫,一下慌了神,赶紧向王火群求助。王火群立即请来农技员,发现豇豆得了灰霉病,经紧急处理,病害被及时清除。这些年,通过农技员现场指导,以及阅读相关书籍,周根顺逐渐掌握了各种蔬菜病害的防治知识,处理小病小害已游刃有余。

  就这样,周根顺成功实现人生的第一次转型,并逐渐站稳脚跟,自主创业的信念也像大棚菜苗一样茁壮成长。如今,在原有4个大棚的基础上,他又承包了两个大棚,每年净收入3万余元。

  “今年,我希望再承包两个大棚。”周根顺说,有创业互助会作“后台”,少了后顾之忧,他的创业雄心比以往更加强烈。

  “在帮扶困难群众过程中,党员干部发现不少人有强烈的创业意愿,但他们顾虑重重、困难不少。”洪桥镇党委委员闵伟康说,潼桥村流转了20亩土地,作为低收入农户创业试验田,通过党群创业互助会这个平台,由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进行技术指导、资金担保、市场销售等全程服务,使创业风险降到最低,让困难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目前,长兴还建起81个帮扶低收入会员创业增收的孵化基地,累计帮扶866户低收入农户走上创富之路。

输血变造血,帮扶不落空

  从最初的星星之火,到现在的遍地开花,党群创业互助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深受农民欢迎。随着时间推移,它的形式越发多样,内容更接地气。

  600余平方米的新厂房、30台喷水织机,每台机器带来1.5万元收入——在夹浦镇吴城村,村民金泽武的纺织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现在很少回老家,我早把自己当作本地人了。”金泽武笑着说。

  在吴城村,有30名来自三峡库区的特殊村民,金泽武便是其中之一。2000年,金泽武从重庆搬到村里生活。初来乍到,他操起老本行——卖猪肉。虽然当地干部经常来嘘寒问暖,但一来不懂长兴方言,二来没有稳定货源,生意很快就难以为继。生活不习惯,事业又受挫,他萌生了回老家的念头。

  村党支部书记孔有明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原先办有一家纺织企业,又是夹浦镇轻纺行业党群创业互助会成员,便邀请金泽武加入纺织行业。可金泽武对纺织业一窍不通,而且当时手头拮据。“这能成吗?”他心里直犯嘀咕。

  “只要你有这个想法,我来帮助你。”孔有明说。“好,我干!”村支书的这番话,让金泽武打消了顾虑。8000元一台的磁控织机,孔有明垫付了16台织机的购货款,金泽武的新事业从此起步。2008年,他又在孔有明的帮助下,更换了喷水织机,“算起来,孔书记总共给了我40余万元无息贷款。”

  金泽武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更令他欣喜的是,随时有技术顾问上门指导——孔有明的妻子前后来了10余次,帮他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难题。“现在我感到在这里扎了根,日子也有奔头了。”金泽武说。

  感到变化的不仅是金泽武。轻纺行业党群创业互助会成立后,越来越多的当地村民燃起了创业激情,忙于事业的人多了,打麻将、扑克的人少了,村里也更加和谐了。

  只有接地气,才能有生气。在长兴,党群创业互助会纷纷结合各村实际,帮扶方式向商贸业、工业和创业带动就业延伸。

  雉城街道古城村去年新建成古龙大厦,在招商时,村里对创业的困难群众,根据情况分别落实租金优惠、先使用后付租、减免租金等措施,减轻他们的资金压力。在夹浦镇,丁新村的创业中心户庄玉亭,将自家220亩早油桃的施肥、除草、采摘等10余项管理工作,承包给本村的20余名村民,每人年收入可增加两三万元。

短期变长期,关爱不停歇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每个创业者都是一棵小草,需要土壤和充足的雨水、肥料,才能茁壮成长。而各类互助会提供政策扶持、资金支持,让创业者不仅拥有“入场券”,还配备了“通行证”,时时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关爱。

  走进太湖图影旅游度假区小沉渎村,老远就能看到“太湖风情街”的招牌,错落有致的仿古农居颇具特色。去年初,村里总投资160余万元,对该村沿太湖大堤的农房统一设计和装修,形成一条旅游特色街,并由党群创业互助会牵头,发展三产服务项目,现有成员141人。

  在太湖风情街,记者遇到村民杨卫洪,如今他经营水产批发生意。闲聊中,他不时接到客户的订单电话,还有养殖户来找他咨询水产行情和养殖技术。

  在杨卫洪看来,这样的生活以前不能想象。当时他家生活艰苦,20余平方米的房子,住着他一家四口,父亲常年身体不好。后来,杨卫洪开始做水产生意,每天凌晨一两点,就要去渔民处收购,大清早到马路边摆摊。起早贪黑,也只有两万余元年收入,有时还亏本。

  搬入太湖风情街后,有了创业互助会的帮助,他生意越做越大,上海、杭州、舟山等地的客户纷纷上门,每年收入超过20万元。如今,他还承接了滨湖景观大道的苗木养护工作。

  “以前逢年过节,干部们常去看望困难群众,送些慰问金和慰问品。但说实话,这只能帮他们解决一时的问题。”小沉渎村党支部书记陆勤方坦言,党群创业互助会不一样,随时为他们排忧解难。目前,村党群创业互助会已带动3户农户创业,带动21人就业,每户年均增收1万余元。

  目前,长兴成立了全县党群创业互助会,要求所有的创业孵化基地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做出公开承诺。每年初,提出当年带动创业的农户数和帮扶创业低收入农户数,并在年底对完成情况和被帮扶的农户进行公示。

  去年以来,长兴不仅为创业群众发放助农贷款,一些互助会还通过社会赞助、会员相助等方式,设立创业互助资金。各类互助会还通过在周边城市设立直销点、联系代理商,通过网络等渠道,帮农户打开销路。去年以来,已有1300余农户参加大型农事节庆活动和推介活动,产品销往周边30余个城市,户均增收1.8万元。

  ■ 专家观点

  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陈宏彩教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在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在我国农村,许多党员干部是当地的致富能手,在创业创新中起着模范带头作用。如果把党组织的优势和党员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将组织引导和志愿精神有机结合,就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志愿组织发展道路、符合农村实际的创新创业道路。党群创业互助会具有重要的制度创新意义,值得各地推广。


浙江日报 政治纵深 00017 创富路上,你我同行 2015-04-23 浙江日报2015-04-2300013;3854053;浙江日报2015-04-2300011;浙江日报2015-04-2300014;浙江日报2015-04-2300017;浙江日报2015-04-2300018;3855173 2 2015年04月2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