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如何跳出涨跌轮回,如何避免丰产不丰收

桐乡:怎么种 看数据

  记者 李茸

  市委报道组 张潘丽

  本报讯 近日,2015年桐乡市农业信息发布会上,200多位来自村、乡镇、街道的大户代表、农技人员,领到了一份桐乡农经部门历经8年积累出炉的主要农产品生产效益分析资料。薄薄的几页纸,得到了不少人的点赞。

  这几页纸,是桐乡市农业经济局在往年农业数据的基础上,整理出来的分析材料,种植风险、市场趋势、亩均效益、今年市场预测,全部以简单易懂的曲线图和文字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

  这几日,拿着这份刚出炉的数据信息,记者分别走访了周建堂、张永根等农户。我们最关注的是:这份基于往年的数据分析,真的对农民有用吗?

  农户:计划vs变化

  梧桐街道三新村村民周建堂的故事,算不上新鲜,却很有代表性。开过烤鸭店、干过装潢、做过小生意,2009年,44岁的周建堂听说农业不错,在隔壁民安村以900元每亩的价格,流转132亩荒地,且签下15年流转合同,成立了天天猕猴桃水果专业合作社。

  在熟人推荐下,他种过猕猴桃,也从其他地方引种过核桃、枇杷、冬枣,这些看似效益高且桐乡市场上没有的新品种,由于技术、市场、土壤等原因,接连失败。

  这几年,农业吸引了不少人投资,类似故事也经常发生。折腾了好几年,周建堂损失了几十万元,这才主动找到农经部门。

  “我可以在地里已有的品种中,套种这些高效益品种。”指着刚到不久的资料,周建堂说,如果他能早点看到这份桐乡市主要农产品生产效益分析资料,也许情况会不一样。

  “这些年,‘种什么’已成为农户问得最多的问题。”桐乡市农经局信息中心主任夏建兴说,种什么,涉及到品种、面积、销路、竞争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除传统农业主体外,转产转业过来的生猪养殖户、通过投资等方式涉足农业领域的新农民以及职业农民,也在提出同样的问题。

  桐乡市主要农产品生产效益分析资料,基础就是这些年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价格、效益、种植面积等数据。

  桐乡市从2007年开始,每年选取25种包括杭白菊、蚕茧、葡萄、蜜梨、蔬菜等当地主要农产品,每个品种选择30户至50户开展基础数据收集,包括种植面积、生产成本、销售额、效益等。考虑到数据的合理性和典型性,这些农户中,既有普通农户,也有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农业主体。

  8年下来,积累的数以万计的数据,经后道加工,形成了几张曲线图以及对2015年桐乡各主要农产品行情趋势的文字说明。

  痛点:丰产vs丰收

  “浅显易懂,方便实用”,夏建兴点出了其特点。记者看到,每种农产品都有一个曲线图:每年亩均效益多少,这些年趋势怎样,以及一段文字对该品种2015年的市场预测和实用性建议。

  这几页纸,充分展示着这几年桐乡现代农业的痛点。

  2011年,桐乡三大特色农产品之一的杭白菊因天气恶劣,品质不高,加上当年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导致价格暴跌,许多菊农甚至让菊花烂在田里。

  记者在亩均效益历年曲线图上看到,杭白菊的亩均效益曲线波动明显,基本上是一年高一年低,2010年超过8000元,2011年亩均效益骤降到2000元出头,对于农户来说是完全亏本的。2014年,又回到了6000元以上。

  而在关于2015年行情预测的文字中,也明确指出,由于连续两年较高收购价格和种植效益,江苏、湖北等地杭白菊种植面积扩大,库存偏大。预计今年菊花收购价将略低于去年平均价,建议菊农提高产品质量和打造精品。

  头一年效益好,第二年扩大生产,丰产却不一定丰收,类似的故事,每一年都在桐乡上演。

  这几年,土地流转成本居高不下、人力成本高涨、市场竞争激烈,再加上天气等因素,杭白菊、蚕茧、葡萄、蔬菜等农产品的价格常常经历过山车式的剧烈震荡,让大大小小的农业经营者措手不及。

  记者从桐乡市农业经济局了解到一组数据,在桐乡,现代农业已经成为现在进行时:41%的土地经过流转,集中到39家农业龙头企业、100家农业合作社、300多个家庭农场以及800多家大户手中。这些现代农业主体,基本上都具有一定的市场意识。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曾经盲目跟风的农户,已经意识到信息对称的重要性。土地流转下来,种什么,直接决定了收益。而要选择农产品,对于市场、行情、天气的把控,至关重要。

  龙翔街道农经中心副主任姚良洪经常被农户问今年应该种什么。以前总是觉得不知如何回答,现在,有人问,他直接拿出这些资料,任君选择。哪种效益高,哪种风险高,哪种势头好,有数字,有曲线,一清二楚。

  对于这些数据资料,如果农户有需要,农经部门还将提供详细解读和帮助。“其实,数据各个农经部门都有,但这么使用的,桐乡估计是头一家,希望能为现代农业的参与者们,提供更为用得上、接地气的帮助,”夏建兴说。

  发展:高产vs优质

  对于浸淫农业多年的张永根来说,这些资料,既是定心丸,又是风向标。

  张永根是龙翔街道董家村人,桐乡市董家茭白专业合作社负责人。1987年分田到户,他就从余杭那边引进茭白,试种了四分地,此后一发不可收拾。

  目前,合作社拥有14000亩茭白基地,辐射周边2800户农户,董家茭白名声在外,销往全国各地,成为了当地主导产业,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

  可自从种植面积上万亩以来,面对量大后产品集中上市和周边地区大量扩种,茭白产品市场供求关系早已发生变化,种植户又如何保持高效?

  记者看到,资料中,作为桐乡特色农产品的茭白有着单独的一张图表,分为大棚茭白和露地茭白两条曲线,其中大棚茭白效益稳步上升,亩产效益已突破1万元,而露地茭白的效益则逐年下降,从近8000元跌到了6000元。

  张永根带着记者在大棚茭白基地走了一圈。他指着半人高的翠绿茭白说:“月底这些就可以上市了,比一般的要早。”

  资料中直接指出,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福建、江西等地生产发展快,市场竞争压力在加大。建议在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大棚早熟栽培、实现错峰上市和拓展市场上下功夫。

  其实这两年,张永根一直在做着调整,这些资料,让他更是坚定了改变的信心,确定了方向。

  今年,合作社的大棚茭白面积又增加200亩,基地内大棚茭白面积已达2500多亩,而且一直在试种一些新品种的茭白,以将销售时间从常规的5月提早到4月,抢占市场空间。

  不知不觉中,桐乡市主要农产品生产效益分析资料已影响到桐乡农民的决策,引领着本地农业向更健康的状态和方向发展。

  今天,古老农业又到了变革前夜,这一次的“搅局者”是信息技术——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互联网。当“互联网+”相遇农业的精彩故事,在浙江大地广为发掘和传播时,“大数据”也正深入农业生产领域,改变农民耕种的预期和选择。目前,桐乡的农业数据或许还不够“大”,实践还在初期,影响只有点滴,却预示着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桐乡:怎么种 看数据 2015-04-21 浙江日报2015-04-2100007;浙江日报2015-04-2100011 2 2015年04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