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人文世界

金华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五水共治影片不日上映

光影梦,“长”在青山绿水间

  / / / / / [引子] / / / / /

  这是一群浙江农民做过的最有“文化”的事——拍电影。而且是自编、自导、自演。再过不到一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这部由中影公司发行、名为《迫在眉睫》的现实题材环保影片将在全国上映。

  听起来,这件事情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创作题材。于是,我们循着电影中的“蛛丝马迹”,去寻找那个最初的“念头”——当它“灵光一现”,又由谁“培养”成故事,故事变成剧本,然后拍摄、配音、剪辑……

  如果你期待看到一个像10年前由尊龙、李玟主演的《自娱自乐》一样,充满无厘头的“外行人拍电影”的故事,接下来会感到失望。这些来自金华婺城区沙畈乡石宫村的农民,想法很“原生态”——把“五水共治”中涌现出来的感人事迹和自己用双手构筑的幸福家园,让更多人知道。

  但好故事该有的起承转合,一个都不少——从电影筹备至今的整整1年时间里,接连不断的“没想到”,让他们走了不少“冤枉路”、交了不少“学费”,却也让他们铆足了劲。故事的高潮,就在于这股团结一致、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实干精神。

  在电影产业热钱涌动的今天,谈“梦想”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但这些为山乡更美更富辛勤劳作的人们,若非紧握梦想,怎会眼中有光?

  也许,能回答这个问题的,除了他们自己,还有村口那条铺满石子的山路,路旁潺潺的小溪,山上的枝枝蔓蔓,以及四季飘散的、清甜的风。

  / / / [人物] / / /

  (按出场顺序)

  兰建娟

  女,80后,婺城区琅琊镇水竹蓬畲族村人,做事细心,有亲和力,《迫在眉睫》制片主任。

  郑泽杰

  男,70后,浙江石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迫在眉睫》投资人、导演,钓鱼爱好者。

  罗根洪

  男,婺城区沙畈乡石宫村村支书,本片出品人,肯钻研,办法多,着力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吴向阳

  男,70后,《迫在眉睫》编剧之一,时任沙畈乡党委副书记,剧本中8成以上内容根据他所亲身经历的、看到和听到的真实事件改编。

  蔡美兰

  女,《迫在眉睫》女二号“两分半”的扮演者,为拍戏丢了工作,现在石宫农业开发公司供职。

  ……

  [第一场 内景]

  办公室内 日

  2015年3月31日上午,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工作人员手中接过标有“【2015】第099号”字样的公映许可证,兰建娟有些晃神,第一反应竟是转身往外走。“难忘家乡的山,难忘家乡的水,山山水水牵起一生的情缘……”手中的电话响起,她才停下脚步,不好意思地回头。

  兰建娟:“刚才太激动了,谢谢,谢谢!”

  工作人员:“理解!祝贺你们!你的手机铃声很好听。”

  兰建娟:“这就是我们电影的主题曲《幸福家园》,是上影厂老作曲家刘雁西写的。”

  几分钟后,一个名为“《迫在眉睫》主创”的微信群炸开了锅,几十个玫瑰花、笑脸的表情朝兰建娟“扔”来。因为许可证意味着,4月22日起,这个金华乡村的治水故事,将发行到全国4860家影院、两万多块银幕。

  影片去年11月在石宫村开机,除女主角是某电视台主持人外,其他大部分角色由金华本地农民担任,有的还是“零片酬”出演。对于群里几十位电影“门外汉”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骄傲的呢?

  《迫在眉睫》是一部以“五水共治”为主题的乡村生活片,从片名和题材看,似乎略显沉重。影片开头即用直白的镜头展示了环境污染的种种恶果——女主角黎菲儿的父亲、丈夫因环境问题陆续离世,她带着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女儿逃离城市的钢筋水泥森林,来到水源涵养地石宫村疗养,巧遇村支书罗小泽推进“五水共治”工作一时受阻。两人目睹一些当地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发展经济的行为,感到十分痛心,一起带领村民寻找致富脱贫的新路子,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并在相依相携中产生了一段隐约的爱情。

  春节期间,电影在村里举行过一场放映会。据编剧吴向阳回忆,“当时片子还在修改,本想‘悄悄’地小规模试映一下,哪知道当天从城里回家过年的年轻人都来看了,一边指认儿时小伙伴和家人朋友的‘出镜’,一边向我们要电影DVD光碟。”

  把故乡的青山绿水带在身边,几多回忆,几多期许,似乎都有了“生长”的空间——此情此景,令该片投资人、导演郑泽杰很是感慨,当场拍板,要将电影票房收入的20%用于“五水共治”公益事业。

  一片欢声笑语中,似乎所有人都忘记了郑泽杰“山外客”的身份。但他自己还记得,2012年那个与石宫“不期而遇”的夏日午后——从琅琊镇沿着白门线往南走,一路青山绿水,车再往前开,只剩1米多宽的单向道,直到眼前露出一块四面环山的平坦土地,一口几亩见方的清澈池塘,世外桃源般的景致,令他眼前一亮:“生活在繁华的都市里, 每天都在寻找这一方净土,没想到,这方净土,原来就‘躲’在近百万金华市民的‘大水缸’——沙畈乡的山岙里。”

  随着石宫绿色发展之路的步伐,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并像当年的郑泽杰一样,初见惊艳,再见依然,难舍难离。

  2013年,全国近400名垂钓高手汇聚石宫;2014年4月,省第二届体育节沙畈石宫休闲登山活动在这里举行;为了迎接今年4月26日参加省休闲垂钓邀请赛的120多位选手,这几天,村支书罗根洪正组织村民在东方红水库清理淤泥、增加钓位,忙得不亦乐乎。

  而在兰建娟眼中,罗书记简直有哆啦A梦的“百宝箱”:“拍电影需要什么,找他,准没错。”需要借用村民家当拍摄场地,罗书记出马,立刻搞定;需要召集村民当群众演员,罗书记一招呼,大家都放下农活下山集合;剧组拍摄山洪暴发场景时,需要一根宽1米、长1.5米的木槽当道具,罗书记又亲自上阵,当了一回木匠。

  [第二场 外景]

  办公大楼外 夜

  2014年11月的一个深夜,《迫在眉睫》男女一号张裙、盛展身着夏装,站在光源的聚焦点。一根红色的消防水龙头向他们喷水,围观人群都穿着厚厚的羽绒衣。

  随着导演喊“咔”,兰建娟等剧组人员上前用大毛巾包住二人。

  身系围裙、戴着袖套的村经济合作社后勤阿姨提着一个保温桶走来:“小姑娘,都这样拍了两个小时了,怎么扛得牢(指张裙),要生病的。来,我给你们熬了姜汤,赶紧喝一碗。”

  兰建娟、张裙、盛展等人内心一暖。

  阿姨:“饿了吧?我再去做点夜宵。”

  围观群众:“我家有现成的,一会儿收工去我家好嘞!”

  经过半年多的筹备,2014年11月1日,《迫在眉睫》在石宫村开机。剧组人最多时有四五十号人,大部分是90后,兰建娟是他们的“生活管家”和“后勤组长”。

  有时候,在剧中饰演养猪状元“两分半”的蔡美兰会追问兰建娟:“像我这样一点都没学过表演的,在镜头前的感觉对吗?拍出来要是不能用怎么办?”

  兰建娟总是笑着说:“跟着感觉走就对了!我以前也没当制片主任嘛,大家都在学。”

  《迫在眉睫》筹备之初,郑泽杰也想过找知名演员,但就像一开始他们去大城市请专业编剧写出来的剧本一样,感觉总有些别别扭扭,接不上地气。最后,通过一场千人草根海选,20多个主要角色陆续确定。

  “影片前半段,演员的表演稍显僵硬,到了后半段,明显松弛、生动多了。”《迫在眉睫》在浙江送审时,一位审片小组专家在评审意见中这样写道。

  随着表演渐入佳境,紧绷的工作劲头却一点都没有松懈——每天早晨7时起床,化妆、换服装、吃早饭、集合,再从宾馆出发到村里拍摄,没有午休,没有收工时间,更没有休息日。

  一连几天没回家,兰建娟在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人群中发现母亲付爱兰的身影时,还以为是自己眼花了,直到看到父亲和妹妹也在朝她招手才确信。

  兰建娟的家距离石宫仅8公里。听说邻村在拍电影,大家既好奇又羡慕。毕竟,平时去最近的电影院看电影都要开1小时车,而现在,光影的神秘面纱仿佛触手可及。

  那天,兰建娟利用“职务之便”,让全家都过了一把演员瘾,尽管镜头只是一扫而过,但在3月28日上午举行的首映式上,身旁老姐妹还是认出了她:“快看快看,你在大银幕上面嘞!”可付爱兰没空找自己的“光辉形象”,她正“忙”着为片中被洪水冲走的小女孩淼淼掉眼泪呢。

  在剧中饰演黎菲儿女儿的4岁女孩琪琪是剧组最小的演员,也是最可爱的“开心果”。有一次,她指着村口金兰水库的水问“妈妈”张裙:“你说,这是蓝色还是绿色?是钻石还是明珠?”不仅张裙被问倒了,郑泽杰看了两年多,也仍然捉摸不透——在一片葱翠的毛竹林的掩映下,这片水域的颜色随着天气、天色的变化,由蓝至绿,又由绿至蓝,常让人看着看着就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作为水源涵养地与生态功能区,石宫的美是原生态的。从遂昌农村一路打拼出来的郑泽杰原想在这里造一座小房子、建一口鱼塘,悠哉做个垂钓“隐士”。但计划还未付诸实施,罗根洪带领村两委班子找上了门:“石宫不能发展工业、养殖业,村民守着青山绿水,也守着贫穷。有没有兴趣一起找找致富的路子,既然靠水不能吃水,那能否靠山吃山?”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协调下,郑泽杰在当地成立了一个“绿色生态环保农业指挥部”,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运作。他在800多亩山上种了猕猴桃,并引导老百姓建设家庭农场、种植花卉苗木、发展经济林,开展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运作。

  2012年11月16日晚上,村里召开动员大会,郑泽杰立下“军令状”: “给我3年时间,若失败我担全责。”240多位村民全票通过,并认购了公司股份——身为“大水缸”的守护人,他们心里清楚,这或许是唯一能改变生计的路。

  如今,不到3年,曾经名不见经传的石宫,已在全国打响了绿色蔬果品牌。在新疆、陕西,还有近2000亩“石宫牌”猕猴桃、哈密瓜种植基地。老郑也成了沙畈的新农民。

  “五水共治”以来,当地关闭了约百家养猪点、近30家锯末厂,管住了污染源,环境面貌明显改善。用郑泽杰的话说,自己是最直接的见证者和受益者:“我们搞农业种植,优质水源就是农产品质量的基本保障。看到基地附近的垃圾河不见了,溪水变清澈了,打心眼里高兴,也对乡村干部、库区群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由衷钦佩。”

  2014年2月26日,浙江“五水共治”现场会在金华召开。三四月间,郑泽杰、罗根洪和吴向阳等人,在东方红水库旁边的凉亭里“聊”出了《迫在眉睫》的剧本框架,无论怎么写、怎么演,故事的“生长”必须围绕两个字:“感动”。

  [第三场 内景]

  “五水共治”指挥室 日

  2015年4月的一个工作日午后。平时气氛紧张的金华市“五水共治”作战指挥室,这天却有些例外,在《幸福家园》的歌声中,“五水共治”办公室工作人员朱慧红、赵燕华等缓缓起身往门口走去。(前方投影正现出《迫在眉睫》的片尾字幕)

  朱慧红:“这部电影的故事很简单,却很完整、很真实、很感人,体现了老百姓对治水工作从观望到认可的转变。我一直挺好奇,农民自拍‘五水共治’电影会是什么样,现在真要为他们点一个赞!”

  赵燕华:“片名也让人有一种亲切感——‘迫在眉睫’,不正是我们平时宣传治水工作的高频词么!电影在院线上映后,我要买票带家人再看一次,让他们看看我们在做什么,以及为了谁、依靠谁。”……

  2014年12月,郑泽杰、吴向阳、兰建娟等人带着长达20多小时的拍摄素材找到上海的一家影视后期制作公司,接地气的故事和原汁原味的表演获得了专业人士的肯定。但让这些“门外汉”没想到的是,要做一部比“自娱自乐”多一点“野心”的大电影,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

  几个月来,兰建娟奔波于金华、杭州、上海、北京四地之间,剪片、做后期、改细节、谈发行甚至最后的校对……这部片长96分钟的电影,她已经看了不下50遍。同样的问题问郑泽杰和吴向阳,答案是“只多不少”。

  但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起这个凝聚了许多人心血的光影梦, 吴向阳会有些许犹豫:“我写的是我们乡下人的故事,城里人应该不爱看吧。”

  “那为什么还坚持到现在呢?”

  “片中绝大部分内容根据治水工作中的真实事件改编,其中不少都是主创人员的亲身经历,从某种程度来说,这相当于一种人生的回顾、总结和提炼。比如,苦口婆心地与养殖户‘斡旋’4个多小时这样的剧情,不但在电影中具有观赏性,在现实中也令人回味无穷。我自己就碰到过一位像‘两分半’一样的‘钉子户’,在做通工作后对我说,‘我们相识于月亮下,你看不清我,我看不清你,没想到,现在却成了朋友’——你看,生活比电影还精彩。”

  “或许还因为刘雁西老师受邀来沙畈乡体验生活时的感慨,对我们有触动吧。她说,‘我们在上海只能喝桶装水,哪有这里的水泡出来的茶甜,金华人好福气。’”制片人李展望补充。

  浙江农民“五水共治”的热情和成就感染了刘雁西,她不仅谱写了优美的主题曲,还答应今年夏天再来金华,创作一首金华市市歌。

  3月28日,电影在石宫村举行了热闹的首映式,广场上聚集了近千人,在放映开始前不得不封道。90多岁的老寿星早早地被儿孙搀扶而来,坐在第一排,高兴得合不拢嘴:“村子里还从来没这么热闹过!”

  “电影中养猪户聚会抵制拆除猪圈,就发生在边上那片竹林中。”“两分半”的原型、石宫村村民陈桂兴也特地从外地赶回来。在2013年底的畜禽养殖场整治中,他拆除了新盖不久、面积达400多平方米的猪场。“一开始确实有过情绪,后来慢慢想通了,电影拍得很真实,不过性别换了,女‘两分半’可比我泼辣。”他一边笑,一边也有些不好意思。

  在今年1月举行的全省“五水共治”工作会议上,金华荣获2014年度“五水共治”优秀市称号,被授予“大禹鼎”。治水工作赢得了群众的口碑,群众满意度测评达到98%。

  “金华做法”,好在哪?“除了铁腕治水、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等一套‘组合拳’,离不开‘全员发动、全民治水’的舆论宣传攻势‘推波助澜’,比如开展‘五水共治’理论研讨、文艺展演,创编治水婺剧《清澈的梦想》,企业自发投拍治水电影《迫在眉睫》等。”市委副书记陶诚华说。“有了这些‘戏’,我们的治水工作也更有‘戏’了。”金华“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部部长吴立钢说。

  《迫在眉睫》筹拍至今,郑泽杰已经投入了800多万元,许多人对此不太理解:“花这么大的力气,做一件自己不擅长、且充满太多不可控因素的事,值得吗?”

  “‘五水共治’唤回了金华的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唤来了创业者和新型绿色生态发展模式,并正被借鉴、复制到浙江乃至全国。拍一部电影,为金华治水加油鼓劲,对公司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公益项目,何乐而不为呢?”这是郑泽杰的回答。

  其实,在他心里,所付出的“感动”成本早已“收回”,还附加了“感激”、“感念”、“感恩”等一系列不期而遇的“美意”。比如各级各部门、社会公共服务单位对于这样一部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的影片予以的支持和帮助,比如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比如那些因光影梦而走到一起的同道中人的辛勤付出。

  “我相信,《迫在眉睫》不会成为一部‘院线一日游’的电影,并且它的社会影响力也不单纯靠票房衡量。”郑泽杰说,“相似的事,有人正在做,有人还会做。”

  这是“长”在青山绿水间的光影梦,这也是发轫于民间的奇迹。前提是,你得让它施展。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 00017 光影梦,“长”在青山绿水间 2015-04-17 浙江日报2015-04-1700008;浙江日报2015-04-1700009;3850312 2 2015年04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