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海康威视日益智能化的视频监控背后——

那群韧性的“工程狮”

  本报记者 曾福泉

  现代社会,企业日益成为创新的主体。在企业研究院、在车间里、在技术实际应用于生产的第一线,活跃着越来越多朝气蓬勃的青年科研工作者。用当下时髦的网络用语,他们被昵称为“工程狮”、“程序猿”……他们代表了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创新力量。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就有这样一批年轻人。以他们为主体研发的成果“智慧城市视频监控大数据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4月15日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得2014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海康威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浦世亮是这个团队的“头儿”,他2005年在法国鲁昂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归国加入海康威视,现在仍是一副年轻帅气的样子,站在团队自己研发的智能视频传感器前,他有时会被系统判断为“青年”。浦世亮说,真正年轻的是他的同事们——这个团队的绝大多数成员都是85后,最年轻的一位只有27岁。

  他们引以自豪的成果就是这套服务于现代生活的视频采集、智能分析和云存储技术。监控镜头拍摄到的只是一张胡子刮得干干净净的微笑的人脸,后台系统怎么就能自动分析出,这是一个“青年男性”呢?正是这群年轻人用6年的时间一点点“教”会它的。

  仅为了让系统识别车辆,浦世亮团队就输入了几十万份样本。现在,系统能够自动识别所拍摄的汽车的颜色、型号、车牌号码和品牌,并形成文本,随时可以检索。人工智能有了这个本事,公安干警睁着布满血丝的双眼,彻夜调看监控视频的情况就越来越少了,成千上万的人力被解放出来。

  但是,为了研发这一成果,团队的成员却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管国辰2006年在浙江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加入团队后,他开始面对各种各样的技术挑战。“吃饭、走路的时候都在思考、讨论问题。为了能够早点获得验证结果,经常在工位上看着测试进度直到凌晨。”

  他们面对工作一丝不苟,极具韧性。团队成员经常需要联系客户采用的服务器供应商来协调解决技术问题。有一回,管国辰发现,服务器厂商的技术支持在未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就按时下班了。他本可以等到第二天,却选择了加班独自查阅资料摸索这块并不熟悉的领域,几乎是从头学起,最终成功将服务器升级,并完成后续工作。这大概就是“理工男”的“靠谱”吧。

  创新成果的成功转化最忌“纸上谈兵”,视频传感技术正是在各种实际应用场景的检验中不断成熟发展起来的。“年轻人有一股拼劲。”浦世亮说,“拎起提包就能出发。我们曾经自己开车直抵陕北的油田,晚上就在工棚里打地铺。”在边陲要地和生产重镇,团队成员为空旷开阔的工业区安装了红外热成像视频感应系统等一系列装备,完成了客户的要求。上海世博会期间,海康威视团队负责打造视频监控系统,多名成员在浦东驻场达半年,解决了实际应用中一系列纷繁复杂的问题。

  “我们之所以在这一行业不断深入开掘,正是因为深信日益智能化的视频传感技术将为人类带来更多福祉。”浦世亮说。漫步在杭州的大街小巷,他会指着路边安装的视频传感器告诉家人,这里面凝聚着一群青年科研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那群韧性的“工程狮” 2015-04-16 3849104 2 2015年04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