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美丽乡村·望乡

浦江一群老人
带着字画去赶集

墨香识友人

  记者 张丹丹 县委报道组 朱舒蔚

  朋友有很多种,总是因为兴趣爱好而在一起,欣赏古玩、品尝美食、吟诗作画……在浦江,有一群爱好书法绘画的老人,他们因为共同的爱好走到一起。7年来,风雨无阻,每逢三、六、九的乡镇集市,他们总是带上自己的作品,聚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字画,谈谈各自的人生。

  相约谈字论画,其实是11位老人不经意的一个想法。但这个想法,从此改变了很多老人的晚年生活。朱希春就是其中一位。

  朱希春已经79岁高龄,退休前,他是中山中学的老师。退休的生活,总是平淡的。朱希春每天的生活,就是练字、看新闻。他的朋友不多,都是以往的老同事。直到一次聚会,打破了他的单调生活。

  他相识多年的朋友黄永康,约了一群朋友吃饭聊天。浦江是书画之乡,村里人,书法、国画都会来上几笔。酒喝多了,大伙儿都挺高兴。黄大爷就趁兴拿出一幅新近写的行书,供大家品评。

  行书一拿出来,大家伙儿都你说一句、我说一句,有的赞许,有的开始挑刺。老人家的生活,早已没有了年轻时的热闹,难得遇到高兴的事儿,因此临近傍晚,仍意犹未尽。

  怎么办呢?一起聚会的黄元进是镇里的裱画店老板。他出了个主意:“大家都喜欢写写画画,不如以后都上我店里来。”

  酒逢知己千杯少,更何况是自己喜爱的字画。11人都说好!黄宅镇每逢三、六、九都有集市,热闹,人多。于是,大家就约定了这个时间,带上自己的作品,给老友们看一眼,说几句。

  初时,裱画店几个平方的空地,一张八仙桌,也够用了。裱画店里人来人往,慢慢的,聚在这里看字画的老人越来越多。

  于是,每逢三、六、九,这里人头攒动。黄元进回忆当时的场面,“尤其是早上八九点,最热闹的时候,晚来的人根本就挤不进去。”

  自己的作品有人肯定,自己的生活变得有味道,这让老人们着实兴奋起来。他们商量着租了镇上的一处农民房。水电、租金一年要两万,老人们就自发组织到各个村卖字卖画。心里头高兴,风里来雨里去的,都不觉得吃力。

  生活自此变得不同。黄竹生从来没想到,在晚年居然还交到新的朋友,新的知己。他是朱希春的同事,小时候就喜欢写字。家里穷,他就拿家里上坟的黄纸,用清水当墨,干了再写,写了等干。

  在村里,黄竹生算是读书人,但其他老人都爱打麻将,他不喜欢,也就没什么朋友。唯一要好的朋友,就是朱希春,两人凑在一起,经常切磋书法。

  子女都大了,黄竹生和老伴住在一起。每天早上是他练字的时间,天打雷不动,从来没有停歇。同村老人来串门、在外的子女回家,都称赞老人家的字“越发苍劲有力、老当益壮”!然而,能聊到他心里的,是从来不夸他的朱希春。朱希春说,老黄的字像他的人,老实,笔力就不够。老朱的话,老黄很听。

  与这群老人待在一起的时光,很受鼓舞。岁月似乎只有在他们的外表留下痕迹,他们的内心依然像年轻人一样,热情似火。

  即使人生已经过了几十年,但老人们对书画艺术的追求与执着,仿佛更加浓烈。

  吴召南,85岁高龄,以画梅而闻名远近。眼前的吴召南,说话细声细语,行动有些迟缓,但也是这样一位老人,是每逢赶集必到的坚持者。他所住的郑家坞镇,离黄宅镇有半个多小时的车程,但每次他都早早来到这里,跟老哥们聊梅花。

  而朱希春则是一个内敛温润的性格。“交友之道,诚信为先,齐家之道,祥和为先”。写的是字,说的是人。“书画可以陶冶情操”这句话,幻化在朱希春每天晨光写的每一个字里。

  《颜氏家训》、《论语》……都是朱希春练字的范本。圣人名言记在了老朱的心里,通过毛笔,变成一个个鲜活的文字。做人做事的道理,一辈子受益无穷,年近古稀的老朱,或许有着特别的感触。

  与老人谈论的是字画,但品位的是他们对生活依然保有的热忱与期待,让人对生活充满了更多的好感。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望乡 00018 墨香识友人 2015-04-14 3842162 2 2015年04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