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文章导航

绿色硅谷托起区域新希望

——衢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侧记

  绿色硅谷托起区域新希望

  ——衢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侧记

  文 朱凤娟

  写在前面

  科技领先

  绿色环保的竞争之道

  衢州作为浙江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是优势资源,是绿色生产力,是特色竞争力。如果把衢州的生态建设比作一盘棋,那么衢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颗棋子。通过园区发展模式的更新换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一流的生态环境,既是历史责任之所在,也是加快发展之所需,更是广大百姓之所盼。

  成立于2002年的衢州高新区,犹如浙西南一颗璀璨升起的明珠。近年来园区抓住“产业、企业、园区”三个关键,形成“创业、人才、产业”三个“高地”,搭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以统筹科技资源为支撑,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在推进产业结构提升上,明确产业发展从原有化工产业一业独大,向氟硅钴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绿色食品与生物健康、电子信息与智慧等新兴产业多业并举,从单纯工业发展向高新技术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并重转变。已拥有巨化集团、元立集团、旺旺集团、浙江华友钴业、顺络电子、浙江蓝苏化工、浙江中宁等一批国内技术领先、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的优势企业。

  通过十多年来开发建设的积累,核心区现有工业企业10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225家,去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20亿元、财政总收入4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7亿元。目前,园区综合实力、发展速度和科技创新能力在全省开发区中位居前列,形成了氟化工、有机硅、无机硅三大产业链和氟硅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三个专业功能区,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同时具有完整的氟硅两大产业联动发展的高新区,也是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园区坚持生态化、循环化、高端化、差异化的发展原则,为区域环境带来的是新鲜的空气和绿色的家园。而这无疑也是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

  2013年12月,该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园区带上更大更广的创业舞台,不仅有利于衢州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发挥衢州作为“长三角”和“海西”两大经济区枢纽节点城市的战略区位优势,通过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在国家层面打造一个促进两大经济区协调发展的平台,而且有利于借助国家级科技创新大平台,改善创新创业环境,有利于推进浙江省科技均衡发展,加快创新驱动生态体系建设,推进衢州创新发展。同时还将大大增强衢州及园区对外合作及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促进衢州经济新常态。

  同时,衢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积极开展智慧园区建设,提出了“四高”的目标:即力争建成信息通信网络高速泛在、精细管理高效惠企、功能应用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的产业园区。

  展望未来,一座科技领先、绿色环保、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氟硅之都”、千亿级的现代新型材料产业新城、节能环保与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新城、电子信息与智慧产业新城、绿色食品与生物医药健康产业新城,将崛起在浙西大地,迎着智慧的阳光,成为衢州崭新的绿谷。

  走进衢州高新区,会被这里无处不在的创新创业气息感染,被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激励,进一步优化创业创新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2.0时代,这片土地正向着智慧化、创新化、科技化转变,将会产生更加令人期待的化学效应。

  【循环经济的取舍之道】

  “取”绿色发展,“舍”粗放增长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在享受传统能源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痛苦地承受生态失衡所带来的损失及未来能源掣肘的苦恼。特别是在新常态下,如何用更好的智慧和有限的资源建设一个生态城市,目前散布于各地的工业园区,有望成为点亮“美丽中国”的星星之火。

  衢州市位于钱江源头,如何处理好生态保护和城市发展的问题,是水源地城市发展的共同主题。衢州高新区先行先试,依靠科技创新求发展,坚持走循环经济道路,为水源地城市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城市在低碳绿色基础上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的、积极的示范。

  衢州高新区以主导产业高端化、特色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高新化为导向,大力发展以氟硅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太阳能光伏新能源、电子信息产业为重点的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金属制品、特种纸、新型建材、绿色食品为重点的四大特色优势产业,以及先进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现代生态高效农业等“442”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氟硅钴新材料、节能环保与智能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电子信息与智慧、新能源、绿色食品与生物健康三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金属制品、新型建材、高档特种纸三大传统优势产业等“233”产业。拥有国家火炬计划衢州氟硅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衢州空气动力机械特色产业基地,是全国最大的氟化工基地,单晶硅、有机硅居全国同行业前列,矿山风动机械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列,有“中国氟硅之都”之称。

  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构建绿色高效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以巨化集团为龙头,推动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化、循环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已成为国内唯一氟硅联动产业基地、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基地。

  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新能源产业培育了省级光伏产业基地,近五年年均增长40%以上;新材料产业形成了碳纤维、氧化锆、新型制冷剂、新型聚氨酯、氟材料等国内前沿项目群;高密度多层互连线路板、3D眼镜等高新项目相继落地。

  装备制造产业高端化。空气动力和掘进装备制造产业占全国市场超六成,是世界级螺杆压缩机生产基地。开山集团是世界唯一一家能把螺杆空压机做到一级能效的企业,元立公司是国内循环利用效能最高的钢铁企业。

  依托衢州良好的生态资源,引进了旺旺集团、康师傅等一批著名企业;描图纸走在行业前列。

  园区通过建设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省清洁生产示范试点园区,构建循环型产业链、加强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降低能耗,提高排放水平,带动工业转型升级。目前,已获得2.135亿元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中央预算内资金扶持,首批列入项目23项,拉动资金14.5亿元,已有59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阶段性验收,其中列入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100%通过验收。

  目前九成以上入园企业在化学反应转化率、产品精馏纯度和废物回收利用等方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技术能力:

  如浙江凯圣氟化学公司作为园区第一家投产企业,其首期1万吨的氢氟酸装置在地理位置上与巨化相邻,产业上相互配套互供,使两家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能源消耗降低不少,尤其凯圣公司生产的废水通过巨化集中处理,省掉了上千万元污水处理设施的投资费用。

  再如浙江鑫尔特化工公司利用巨化的富余盐酸进行再加工,主产三氯乙烯,它的建成将进一步拉长原有的生产链,促进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

  “从2012年下半年,园区开始实施循环化改造,积极引导企业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量,构建企业内部的小循环,努力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另一方面,以氟硅循环产业为龙头,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着力构建产业间首尾相连、环环相扣、物料闭路循环的循环型产业链,形成循环型产业链网。”衢州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正是这个“小圆”加“大圆”垒筑起了“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的金字招牌。

  这是一件越做越有味道的事情。

  氟硅新材料行业在经济普遍不景气的背景下,可以说还是活得有滋有味。循环化改造把整个园区的产业链揉成一团,大家合作共赢来做大这块蛋糕。2014年国家高新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全省新创建的8家高新园区中位列第一。

  “我们现在采取‘1345N’招商体系(即1个综合协调保障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3个区域产业招商局,以4个片区企业服务中心为基础组建4个企业招商团队,5个招商协作组,N个产业研究与招商小组团队),以产业招商、以延长产业链招商为抓手,真正好的企业才允许入园。”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引导与产业关联的企业入园,园区结合实际制定《浙江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按照产业定位和环保要求,严格把好项目入园关。如,园区在招商引资时,以是否符合《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导向目录》作为入园标准。在项目落地上,认真执行当地市政府出台的落地协调制度,主动与经信委、环保、安监等部门进行衔接与沟通,对产品、原料、副产品相互依存度高、关联性强的企业实行集中布局,形成原料与产品、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循环。

  【科技盛宴的引智之路】

  “引”进中关村,“智”化人才库

  在国家高新园区落户衢州引发全市上下强烈关注之时,其背后一股不可忽略的推动力引发了人们的特别关注。无论是高新园区内的企业定位,还是园区内的产业结构调整,甚至整个国家级高新园区的创建过程,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词,那就是——科技。

  作为国家级高新区,引领创新既是光荣使命,也是内在要求。

  围绕省委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建设“两美”浙江和市委、市政府“一个中心、两大战役”、“四个一”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干好“四件大事”、“打造生态屏障、建设幸福衢州”的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四种精神”、“四种理念”、构建创新驱动发展生态体系的要求,园区大力实施“5523”创新驱动工程,已拥有国家氟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衢州大学科技城、衢州慧谷工业设计园、浙江氟硅研究院、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千人计划”创业园和多名国家、省“千人计划”人才及衢州学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构建起完备的创新体系。

  园区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企业主以前见面谈“投资了什么项目”,现在见面谈“投入了多少搞研发,开发了什么新产品”。从谈话内容的转变,可以折射出企业主们发展思维的转变,绝大多数企业已逐步认识到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针对氟化工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巨化集团技术中心始终围绕“四新”产业技术,拓展科研资源,逐步转向前瞻性项目研究,做强、做精拳头产品,构筑核心竞争能力;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与交流,建立了“巨化中俄氟化工联合研发中心”、巨化——中科院宁波所高分子加工应用联合研发中心等。

  衢化氟化学自主研发的“一种氟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的新型催化剂发明专利,摆脱了催化剂进口的束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国产化,在行业中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浙江中天氟硅材料有限公司新的技改项目引进了同向双螺杆挤出机、精密计量泵等先进设备,大幅度提高了自动化水平,降低人工成本和能源消耗,提升产品品质,每年可节约生产成本600多万元。更重要的是,产能也翻了一番,从原来的年产1万吨提高到2万吨。

  中宁高硅材料研究院自成立以来,攻克多项技术难关,开发出多种国内尚属空白的生产技术和分析检测方法,获得多项国家专利。

  开山集团创新发展,研发螺杆压缩机、空气压缩机等产品,十多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库米赛诺”5年专攻一台碾米机,开发的新品吸引联合国粮农组织关注……

  2012年底,在业界较为轰动的事是,衢州8家企业进入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行列,一举获得7500万元省财政补助,最多一家的1000万元,最少的一家也有500万元,这些企业都是氟硅行业。费植煌先生是国内最早从事聚四氟乙烯研发的专家之一,早在1985年即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这样赞叹:“省级企业研究院的创建,就是把政府的支持前置了,对企业是一大利好;并且政府支持时对各个企业研究院主攻方向会有所区别,这样就能够形成互补共赢,实现强强合作。”

  “去年园区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而仔细观察发现产值增长前15位的企业中,有企业研究院的都在其中。”园区相关负责人说,这也反映了科技研发的重要意义。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绝不仅仅是一块金字招牌,更要成为科研基础建设、加速研发项目、引才育才、体制机制建设四轮驱动的有效载体,成为“创新创新再创新”的正规军。

  而“智慧”的另一方面就是高端人才的引进。高端人才是蓝色经济发展的“灵魂”。人才是创新的主体。

  目前已留在中天氟硅研究院工作的来自杭州师范大学的倪勇高工坦言,2010年正式与园区企业合作,“就是因为受到尊重、生活便利,更有成就感。”园区犹如一个强大的磁体,日益成为创新的热土、创业的宝地,正在吸引着更多的优秀人才、高端项目加快聚集、扎根发展,推动产业向高端转型升级。目前,园区有院士专家工作站4家,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6家,省级科技型企业65家;工业企业拥有专利2047件,参与64项国家、省级技术标准的制定或修订。

  这几年,衢州国家高新区深入实施“四换三名”工程,面向当地企业出台了一揽子扶持政策,以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其中尤为突出的大手笔可谓“浙江中关村”建设。北京中关村的入驻,在衢州掀起一股科技创新的新浪潮,双方以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为原则,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依托中关村示范区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和管理经验及衢州市突出的区域优势和良好的环境资源,在创新体系、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及科技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推动中关村示范区建设,加快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融汇创新的改革之区】

  “改”新城市样本,“革”旧发展模式

  今天几百平方公里的开发区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工业园区,而是按照统筹二三产业、统筹城乡建设、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统筹人与自然的理念进行建设,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共享式发展”的复合开发区或综合经济区。衢州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一切都要瞄准最高端、最前沿、最先进。

  衢州高新区紧紧抓住“产业、企业、园区”三个关键,不断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营造优良的创新创业政策环境,加快转型升级,以转型的智慧,变单一的工业园区向城市新区功能完善提升转变,创造形成新一轮发展的新优势,打造科技领先、绿色环保的现代产业新城。

  是的,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园区”,更是一个“新城”。高新区进一步改革创新产城融合发展理念,通过城市、产业、生态三条线索,认真探索衢州城市发展面临的产城分离、产出低效及产进绿退三大核心问题。坚持产业与城市“双轮驱动”,一手抓基础设施配套硬件建设,一手抓城园环境整治管理提升,完善提升体系,加快平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与城市功能环境提升。以绿色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推进产业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以期实现“产城融合、绿色崛起”。

  随着8平方公里白沙片区财智中心服务带、6平方公里的东港新城、凤凰湖健康小镇等功能配套设施的建成,园区成为推动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园区正由单一工业园区向城市新区功能完善转变。”高新区主要负责人说。而区规划展示中心、氟硅钴新材料产业展示馆、“智慧安监(环保)”监管中心的落成,区规划体系规范引领平台建设的作用崭露头角,进一步提升了园区的形象和档次,增强客商来此投资的信心和吸引力。

  今天的高新区,宽广的道路向四周延伸,厂房、楼房渐次拔地而起。在优美的公园,原生态的绿化,伴着悦耳的潺潺流水声,晚上,还可在公园里看水幕电影、音乐喷泉等。市民可以在这里享受到“人水相亲”的生活。当下,园区依旧在全面加快城市有机更新工作,重点谋划发展总部经济、财智中心等高端服务业,加快现代商贸集聚。进一步探索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加快改造提升建设,切实优化城市形象。高新区硬件增加的时候,“软件”也在升级。以“‘五水共治’共建生态幸福家园行动”、“三改一拆”专项工作、“城中村”、“厂中村”改造等为抓手的旧村居改造提升工程正得到有力推进。

  后记

  中国高新区探索发展的过程,是世界科技经济发展过程的一个缩影,记录了这个时代世界高科技发展的一个过程,直接渐进地影响了我们经济发展的进程。一批先进的、一流的青年知识分子在这里创业。中国高新区发展的整个脉络就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需要,不断地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中国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发现新兴产业的一个把手。

  如今,进入“云时代”,国家高新区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激发区内企业自主创新活力,就是要改变在过去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过于追求规模和速度的发展导向、过多依靠土地消耗和区域优惠的外延发展模式,实现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以创新引领发展,把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有引领示范作用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产业和生活等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城市功能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智慧园区”无疑是其最好的选择路径。

  这里服务高效。享有市级政府管理权限,审批事项精简高效,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优惠。大力推行“人才+专利、资金+市场、政府+企业”的中小企业成长模式,以国际化的服务理念为入园企业提供最优服务。

  这里宜业宜居。已建成的商住区内的酒店宾馆、商贸银楼、医院学校、体育中心、民工公寓和10多个高品位住宅小区,绿意盎然,舒心透气。每个入住这里的人,都可体验自然的美妙,创造财富的神奇,释放生命的活力。

  这里人文浓厚。敢于创新、敢于争先、敢于攻坚、敢于担当的园区精神,务实的作风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不拘一格、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氛围日渐浓厚。广泛的国内合作,更是让衢州国家高新区不断走向国际化,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开放型园区。

  衢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浙西南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充满了改革的生机与创新的活力。如今,它正在用现代工业文明的时尚,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为旗帜,将创业梦想融为创业精神,化为创新动力,奔跑在时代的前沿。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绿色硅谷托起区域新希望 2015-04-10 浙江日报2015-04-1000012;浙江日报2015-04-1000013;浙江日报2015-04-1000016;浙江日报2015-04-1000015;浙江日报2015-04-1000017;浙江日报2015-04-1000021;浙江日报2015-04-1000018;浙江日报2015-04-1000019;浙江日报2015-04-1000027;浙江日报2015-04-1000009;浙江日报2015-04-1000010;浙江日报2015-04-1000011;浙江日报2015-04-1000022;浙江日报2015-04-1000023;浙江日报2015-04-1000024;浙江日报2015-04-1000028;浙江日报2015-04-1000031 2 2015年04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