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科技推广须“借力”
□赵 畅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保产业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然而,业内人士反映,环保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面临重重困难。
有一个实例颇说明问题。1997年,王浩学成功研制出“片阀型复合活性炭罐式汽车尾气回燃罐”。这项装置研究成功后,在国内一直得不到转化、推广,最后被台湾首一国际工业有限公司投入应用。台商出口日本,在汽车安装后不仅替代了其中5套装置中的3套,还使汽车尾气达到欧Ⅴ标准,并节约了成本。目前,他的 “回燃罐”技术已是第四代,实验显示,汽车安装后可减少排放90%至95%,还可节油8%至25%。对于这样好的环保科技项目,本来应该受到欢迎,然而,结果令人失望。
一些环保科技成果,不能在国内得到转化、推广,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诚如业内人士指出,现阶段环保科技转化存在难题:一是行业能源管理基础差,缺乏共性节能技术研发的机制,能源统计分析、节能信息、能耗标准制订等行业能源基础工作薄弱;二是环保科技转化、推广,缺少配套的法规政策,节能优惠措施难以得到有效落实;三是科技成果转化缺乏转化环境、关联技术、资金资源、市场渠道等相关配套。
要有效破解这些难题,促进环保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必须“借氛围推力、借政府助力、借自身实力”。
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新环境保护法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这对促进环保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无疑是一大利好。王浩学在剖析自己的环保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屡屡受挫的三大原因时,就把“2013年以前我国节能、治污、减霾没有像现在这样得到重视”列为首要原因。随着国家对环保工作的日益重视,科研机构和企业应该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尤其要在自觉自主、互信互动上加大力度。
促进环保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要求政府加快转变职能,真正为科研机构、专家和企业服务,搭建相关平台,建立引导、支持机制,通过“有形的手”,引导市场需求,引领环保产业发展,让环保企业的发展带动新环境技术的需求,进而克服环境技术和环保产业发展“两张皮”的现象,杜绝我国环境治理保护中“无技术可用、有技术不用、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推进环保产业向高端发展。
促进环保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环保企业、科研机构是主体,自身除了要借势借力,争取政府的支持外,关键还得靠自己的努力,思路决定市场出路,实力决定市场占有率。不仅要有善研究的科学家,还要有懂经营的企业家,需要一批科学技术和管理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资金不足是制约环境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必须形成多元化融资渠道,降低环境技术研发风险。尤其要克服和摒弃传统制造业那种偏狭的文化情结——“太以自我为中心,太以技术为中心,太以产品为中心,而不是以客户、以服务和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中心”,要更新观念,整合资源,超前对接,换位思考、优质服务。唯此,环保企业和科研机构才能在环保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中有所作为,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