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理论视野

日本制造
给温州的一点启示

  最近吴晓波先生写了一篇文章,风靡网络。说现在很多人去日本狂买生活用品,从马桶盖到电吹风、电饭煲,这些东西价格虽然比国内贵,但功能丰富、质量高。他说中国制造业的方向是向日本学习专业精神,把东西做精做细。

  当然也有人提出一些异议,说中国制造业的升级仅有专业精神还不够,商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样重要。我以为日本制造一定不代表中国整个制造业的方向,但对浙江尤其对温州制造业众多的小微企业来讲,值得我们去借鉴深思的内容很多。

  日本人一向推崇匠人文化,匠人说:“追求自己手艺的进步,并对此持有自信,不因金钱的时间的制约自己的意志或作出妥协,只做自己能够认可的工作,一旦接手,就完全弃利益于不顾,也要使出浑身解数完成。”是匠人精神支撑着日本经济走向繁荣,这也是日本赢得外人尊重的一份厚重历史积淀。

  温州和日本,经济特点有许多相似之处,资源贫瘠,能工巧匠多。古书里记载,“温居涂泥之卤,土薄难植。民勤于力而以力胜,故地不宜桑而织纫工,不宜漆而器备用。”“其货纤靡,其人多贾。”说的是温州耕地少且不肥沃,生产资料匮乏,温州的漆器工艺精湛,北宋开封府、南宋的临安府就开有专卖店,甚至有售后维修,但温州本地不产漆,漆是从江西安徽等地贩运而来。温州的瓯绣闻名遐迩,却是从湖州购得丝,而织于瓯。温州人赚钱往往靠想方设法提高技艺,增加原材料的附加值,在工艺上精益求精,这样来取得利润的。可以说这正是温州模式“零资源”现象的历史底本。

  所以历史上的温商与外地商人不同,往往是集“艺”和“商”于一身的,温商身上有着独特的商业文明基因,这种优秀的传统很珍贵,永远不会过时。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凭体制机制优势,且又天性勤力灵动,一路走来积攒了颇多财富,不免踌躇,到金融危机出来很多人跌了跟头,倒是正有机会自省反思。

  近些年,由于走得过于顺坦,温州人可能过多依仗且膨胀了温州人的营销能力,加上整个社会急功近利氛围驱动,使得很多人不愿意沉下心来去琢磨生产的工艺技艺,搞拿来主义,去模仿去改良,片面追求盈利的短平快,把老祖宗的优良传统给遗忘了,这是非常可惜的。

  我觉得制造业是个基础性产业,每个地方都需要,任何时候都不过时。中国的制造业凭借多年成本低、人口消费能力强挣了很多钱,但现在各种国外产品的国际购买驱动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消费者的需求层次也更丰富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满足于价廉物美,他们承受得起价高物精。这时中国企业应进行分级调整,着力于产品的研发创造。所以温州企业最重要的是升级和深化,如何把企业做得更深更透、更精更细、更有实力,要进行精细化生产,想消费者所想所需,精准戳中消费者的痛点,这样企业就有不竭的生命力。

  温州人把丢失的专业精神找回来,加上与生俱来的商业能力,不愁温州经济不发展不辉煌。

  【作者为温州市委党校教授】


浙江日报 人文·理论视野 00014 日本制造
给温州的一点启示
2015-04-10 3827319 2 2015年04月10日 星期五